简介极简介绍马虎 第十届上海双年展陷争议漩涡

25.11.2014  13:08

  11月25日消息:上海艺博会、ART021收官之后仅一周,上海双年展又开幕了。近年来,在中国当代艺术中心东移的大潮中,上海各类艺术博览会、艺术展览都各显神通,无论是立足学术和艺术区集群效应的西岸,还是开发影像市场的PHOTO上海,都收获了良好的口碑、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然而,这一效应并没有延续至刚刚开幕的第十届上海双年展。开幕当晚,现场就凝聚了不少争议。不少沪上资深媒体人表示:“今年的双年展让人摸不着头脑,虽然艺术形式多样化,但主题不明确,现场就如同是个大杂烩,什么都可以扯进来,但又觉得没多大关系。

   考验观众的理解能力

  本届双年展的总策展人是来自德国的安塞姆·弗兰克,他为今年双年展提出了“社会工厂”的命题,认为艺术也是“社会性的生产”。上海双年展官方解释称,“社会工厂”为总主题,旨在重新衔接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拆除长期以来横亘在艺术和社会之间的藩篱,建立起两者的双向通道———艺术可以是社会事实的结晶,社会可以是艺术生产的结果。

  由于弗兰克是柏林世界文化宫的视觉艺术和电影部主任,观众不难发现,过去双年展上大量吸引眼球的装置艺术,被今年展览上频频出现的文本、文献、影像作品、现场表演取代。这样一来,也就更考验观众的理解能力。

  记者观察到,本届双年展上,刘鼎的声音装置《1999》是现场占地面积最大、互动者最多的作品,60个整齐排列着的电话机和30堵白墙位列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二楼展厅。拿起听筒,里面传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流行歌曲,虽然不明白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但走过路过的观众还是积极地拿起听筒听上一会儿歌曲、拍上几张照留念。一位艺术爱好者表示:“这个阵势挺有意思的,互动感很强,但是弄不明白在说什么。环绕作品一圈,最后在30堵墙的最深处看到寥寥几字的介绍:刘鼎的声音装置《1999》。如果有更详细的简介,当代艺术或许就不会离观众那么远了。

  其实,这样的问题并非特例,国内大多数的艺术展览,作品简介都比较马虎,这无疑为普通市民理解当代艺术设置了不该有的障碍。

   当代艺术还是要接地气

  展览现场,一位来自上大美院的研究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双年展和上海艺博会截然不同,艺博会走的是商业化路线,所以更接地气。而双年展更学术化,是一种当代性的探索,观众看不懂也很正常。”一位观展的普通市民也认为:“虽然不能完全看懂,但两年一次的上海双年展已成为固定的沪上文化艺术品牌栏目,如今上海市民的消费方式发生改变,更多人选择体验式消费。周末和同伴约会、找乐子、看新鲜,为调节心情看看双年展挺好的。

  上海大剧院画廊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则表示:“如今的当代艺术似乎只是为了艺术而艺术。”观众欣赏中国当代艺术“看不懂”成了常态。而推测“看不懂”的原因,最常见的解释是观众欣赏能力有限,思想深度不够超前。然而,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徐冰近日给出了另一种解释:当代艺术家欲摆脱工匠身份获得哲学家资格,但自身思想并非深刻,最后变得“胡言乱语或装疯卖傻”,反让观众背上“不懂”的罪名。而批评家蒋安平也认为“社会学对中国当代艺术造成沉重伤害”。

  在艺术理论中,当代艺术更注重在装置艺术、表演艺术和影像艺术领域中探索崭新的美学形式。而今,“让大众看不懂”似乎成了它的又一个标签。徐冰认为,当代艺术反技术、哲学化是个困境,“实际上他们又没有那么深刻,反把自己弄成了什么也说不清的‘哲学家’,被愚弄的观众还背上了一个不懂的罪名。

  此前,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油画家王华祥已直率地指出,当代艺术还是要接地气,“中国的当代艺术好像一直在生产一种出口的产品,而不是面对国内的需要。这种局面正在发生,相当多的画家已觉悟到必须创作出符合这块土地、符合中国人审美以及与中国人发生关联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