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天气将导致农作物毒素增加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最新报告中说,小麦和玉米等农作物为应对极端天气会采取自我保护措施,即在植物体内累积更多硝酸盐、氢氰酸、黄曲霉毒素等化学成分。如果长期食用,这些化学成分会对人类和牲畜造成伤害。
“农作物应对干旱条件和气温升高的方式就好像人类应对压力时所做的那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早期预警评估部门主管杰奎琳·麦格莱德这样解释道。比如玉米、小麦、大麦、大豆、小米和高粱,在正常条件下可将硝酸盐转化为氨基酸和蛋白质等营养成分,但长期干旱会延缓甚至阻碍这一转化过程,导致植物体内累积过多硝酸盐。人类如果摄入过多硝酸盐,会影响红细胞在体内运输氧的能力。木薯、亚麻、玉米和高粱等农作物,在“久旱逢甘霖”从而迅速成长时,会积累氢氰酸这一有毒成分。学名氰化氢的氢氰酸可应用于化学武器,能阻碍人体内氧运输过程。即便短暂接触氢氰酸,也会使人感到虚弱。
气候变化所导致的天气模式变化,也使得更多地区农作物感染黄曲霉毒素。这种毒素会损伤肝脏、诱发癌症和失明,还会阻碍婴幼儿生长发育。
这份报告说:“我们才刚开始意识到位于热带和亚热带的发展中国家的农民所面临的毒素问题有多严重……随着更温暖的气候带向地球两极扩张,处于气候更温和地区的国家也面临新威胁。”
隶属于世界卫生组织的欧洲环境与卫生中心一名专家表示,农作物有毒成分的增加很可能会影响全球卫生系统,尤其是在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世界性难题的背景下。
非洲人口与健康研究中心的一名专家则指出,有毒庄稼可能会引发人类神经系统疾病,“最大威胁是诱发癌症”。
报告就限制毒素侵害农作物提出了8点建议,包括标明受污染热点地区,在这些地区收集毒素发展情况数据。科学家们还建议,为降低食物中有毒成分含量,可培育在受气候变化影响的不同地区都能良好健康生长的农作物品种。
非洲人口与健康研究中心的一名专家则指出,有毒庄稼可能会引发人类神经系统疾病,“最大威胁是诱发癌症”。
中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