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绘出本市首张全域农业大数据“活”地图

06.12.2017  22:42

  电脑前,一张“地图”涵盖着松江区域的所有农业用地,鼠标所及,跳出每一块涉农土地的详细信息。历时近3个月,对松江24万亩涉农用地拆解、分类,所有电子信息采集绘制工作即将收尾。今后,农地的每一块田都有了编号,也有了专属的“身份证”。

  为土地应用和农业管理建立大数据平台,这样的思路在互联网背景下并不算陌生,但就目前,真正从政府管理层面进行探索和开发,还仍然在起步阶段。在上海,松江是第一个从宏观入手,结合全域农业系统去布局的数据平台。作为一项创新性的探索,松江区农委正试图绘制出一张以土地田块为单位,基于农业信息采集而成的地图。

  建立在地理信息管理技术之上,从松江农业现代化发展实际出发,搭建一个可供区域共享的农业大数据平台,结合具体部门的业务需求,重建一套依托信息化的农业管理机制。按照它的框架,每一块土地,将对应着各户家庭农场主或相应经营主体,也对应着区、镇、村三级农业管理部门和所有的涉农人员。如此,让每一块田都与相应部门人员实现联动,进行全面农业管理,它的应用被称之为“农业大数据”。在这样的运营中,地图“”了起来,数据也“”了起来。

   以图管地,土地管理模式的革新

  土地管理网格化,农业生产用数字说话。以图管地的思路,正是试图通过农业大数据库运行,为生产监管,农技应用,数据研判,乃至农产品销售等方面提供支持,这无疑是土地管理模式的一种革新。

  “第一个优势作用就体现在对土地的监管上。”杨帆介绍。在数据后台界面有一张统计表,是关于家庭农场的计算机测量面积与实际签署合同面积的对比图。通过计算机按比例尺测算来核准合同面积的误差,这个数据,第一次实现了对松江全域涉农土地科学统一的校准。

  随着松江家庭农场发展,农场主经营面积常有调整,如今,地块编号确定了,面积也固定下来,今后,只要将编号与人员进行对应,不但省去许多工夫,这些数据也成为财政补贴发放的参考依据。土地数据实现统一,从前多部门统计不一致,上报不及时、不严谨,瞒报、漏报、重报等问题也都迎刃而解。今后,土地监管有了更有力的抓手。

  监管还体现在各类农业政策的落地上。“以前,农业政策落实得好与不好,还要看具体的执行力,难以形成数字化标准。”杨帆说,借助这个平台,工作起来就规范了很多。比方,生态耕作制度的落实。松江区多年来坚持绿肥、深翻与水稻种植轮茬耕作,按照要求,绿肥、深翻的面积应逐年轮作。从前,执行是否合规难以查证,借助这个平台,村工作人员只需要按照地图点击确认,全区轮茬的面积、位置很快生成,还能实现追溯,对于落实情况一目了然。

  农业大数据平台的第二个优势在于农事技术指导。在目前的微信界面中,设计了一个关于杂草稻的专项分类。近两年,松江常有杂草稻问题出现,但发生问题的具体地块、严重程度难以量化,这就为农事指导带来难度。而今年,就以泖港镇为试点,进行了杂草稻的数据统计。经过微信操作,杂草稻易发地的精确位置、具体面积有了实时呈现。待到明年春耕时,这些数据将作为参考,为采取机插秧或机直播的选择提供依据,以缓解杂草稻问题的进一步发生。

  杨帆解释,农事指导讲究时令。过去,一年一次的情况上报缺乏参考价值,只有实时跟进问题的发生、处理和效果情况,才能更准确发挥指导作用。杨帆设想,倘若积累出3年以上统计数据,还可生成全区杂草稻易发地热力图,与区域、地形、温湿度等做综合分析,这将为农技部门在更广泛层面的研判提供参考。

  如此操作,不仅填补了农业生产领域所需要许多大数据空白,土地从此能够“看得见,管得起”。这一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自上而下部署,再自下而上汇报”的传统执行方式,监管层级扁平化了,管理者督查精准,执行过程也挤出了“水分”。

   一把新“钥匙”,助推农业供给侧改革

  作为一项长远规划,未来农业生产管理将以数字化、标准化为基准,农业大数据平台的建设正待起步,它的背后,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映射。功能性上,既可实现如粮食烘干、收割、加工等单一条线业务,也提供生产一条龙信息化服务,还可将执法、监督等相关领域打通,以及与农业智能化相结合。随着数据覆盖面的扩大,或将带动更大、更全、更深入的数字化平台的形成。

  它如同一把“钥匙”,将农业管理带入新阶段。在松江区农委相关领导看来,有了大数据,今后,将为进一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支持。譬如,大数据的优势最终将投射在农产品上,农事生产全程的数字化指标,将让优质农产品价值有了量化的标准。

  以实现“卖稻谷”向“卖大米”转变为目标,近两年,获得了沪上唯一稻米类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松江大米”,正在着力进行品牌建设。据了解,明年该平台将与“松江大米”结合,将种植诚信体系建设落实到田块。这具体在于,一方面,为“松江大米”种植标准专设一套种植标准精准到田,并建立严格的抽查、审核和种植制度,并依此建立严格的准入机制,保障大米的优质性;另一方面,形成一套完整的易于消费者和市场理解的农产品数据,包括土壤有机质测算、生态耕作方式、表层作物等。在此基础上,还可形成实时记录的视频或影像。

  “毕竟,我们希望松江大米所带来高附加值,有严苛的科学依据,数据记录越翔实,越可靠。”松江区农委相关负责人认为,农产品公信力的建立,终将与有据可查的数据相挂钩,消费者对安全、可靠的农产品认知,也将由数据来佐证,这将有助于优质农产品市场机制完善,也有助于农产品附加值空间的提升,从而促进品牌稳定性的形成。

  作为数据平台的技术支持,上海穗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在上海,已有不少涉农部门意识到了大数据平台的价值,并提出了类似需求。农业领域不同于其他,数据呈现还需要时间。随着各类数据互通,实现深度开发、利用,前景是广阔的。

   动一动手指,破解秋收统筹难题

  今秋农忙时节,泖港镇黄桥村分管农业的副主任陈继明感到了从没有过的“轻松”。原本,他要每天守在电脑前,寸步不敢离开。收割季到了,农户都在“”时间。要最大化利用收割、烘干机器资源,统筹协调任务,像陈继明这样,在松江,每个村的“农副主任”都忙着为家庭农场主协调进度,实时上报一天的情况。做表、填写、上报,待到镇、区层层汇总,从前,用传真、电话这样的老办法沟通,效率很低。

  但现在有所不同,陈继明的工作方式变了。他只要打开手机,进入“松江粮食”微信公众号,在”农情数据”界面,就能看到秋收实时进度。按照村农副主任的开放权限,陈继明可以随时随地操作,上报本村数据,也能随时查看邻镇、邻村的收割情况和完成进度。

  在黄桥村电子地图上,1614亩水稻田编号从0597到0678,一共82项。松江区农委为每个村发放了一张纸质地图,便于与“手机”对照。经过几天熟悉,陈继明可以不看纸图,对于土地编号、位置、对应面积和家庭农场主的信息,他已背得滚瓜烂熟。

  陈继明面露喜色,他说,只要拿着手机在田间核实,对已收割的田块,点击“确认”,上报工作就完成了。至于预约,就通过工作微信群与镇里协调。而在镇里,与陈继明衔接的烘干预约员同样觉得轻松,不必再在农忙时段连续加班,为相互协调或遇变更,几乎“”在传真单里。现在,只要将家庭农场主每日的烘干需求提前录入系统,每个家庭农场主都可以看到接下来自己的“排队”情况。就像医院智能叫号系统,对于什么时候交粮,在哪个粮库有哪些人在排队,都“门儿清”。

  粮库“放号”,街镇“挂号”,家庭农场主“取号”,刷身份证入库。如此,烘干交粮已成为顺畅的“一条龙”服务。不仅有效压缩了时间,免去了繁琐的协调环节,往日的“层层上报”变成了“直达记录”,实时动态数据更加准确。这是松江农业大数据首次应用于农业管理,几乎参与秋收每个农业人员,都感到了工作方式转变带来的便捷。

   一张“”地图,田块实现网格化管理

  “松江粮食”微信公众号是松江农业大数据平台的应用终端。统计显示,今年秋收,这个微信主页面的访问量已达8万余人次。经过简单的操作培训,系统很快被使用者接受,对农情数据的实时查询,已经成了许多农业人员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地图,正是对农业大数据平台的直观呈现。地图上,松江区所有农业业态都被标识出来,田块在各镇有唯一编号。每块土地,包括地块编号、土地性质、所属镇村、经营类型、经营内容、土地用途,面积及经营者个人信息等逐一入图;红黄绿蓝等颜色各一,用来区分粮田、蔬菜、水产、畜牧、花卉、林地等不同地块分布。

  如此,与土地相关联的所有“动态”,有了数字化依据,土地也因此实现了网格化管理。按照规划,该区农业生产管理将实现标准统一。

  今年9月至今,松江在全区开展土地信息采集,全程预计花费近3个月时间,而工作人员只需要配合将地形、地块和对应信息在图纸上确认出来,相应的土地面积将通过计算机技术测算生成,这个速度远比人工丈量土地快得多。

  基本信息确立了,后期的信息完善还远不止如此。按照进度,目前,与“三秋”工作相关的收割与烘干功能已投入使用。来年,随着“三夏”工作展开,每块水稻田的作业信息将完善起来,具体到田块的种植品种,早、中、晚稻分类,人工直播、机插秧或机直播等不同播种方式区分,农药、施肥等田间管理次数、时间、用量等,对于杂草稻的发生情况也将有准确记录。

  伴随作物生长,每一块土地的档案将变得完整。未来,针对不同侧重的数据库,将为相关农业人员开放专属的数据使用端口,”人对地“的精准联动,可为全区农业工作开展提供便利。

  松江区农委产业信息化办公室信息化业务负责人杨帆全程负责了该平台的设计、制作,他形容:“当对每一块地信息有了尽可能多的掌握,围绕不同要素、维度,数据都可独立提取出来,任意生成一张新地图,建立新数据库,这地图就像一张三维立体图。

见习记者 贾佳

崇明区港沿镇召开生态农业大数据信息平台采集工作会议
为了解港沿镇各村生态农业大数据信息平台采集情况及存农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