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大米”优质优价的金字招牌是如何打造出来的?

30.08.2017  21:41

   处暑过后,松江区最早一批早熟优质水稻品种松早香1号可望在9月初成熟。

  这就是所谓的地产国庆新大米。赶在国庆前上市的这一批地产国庆新大米,迎合与满足了上海市民尝家乡新米的需求。品质优良就能获得良好的回报。据去年的统计,地产国庆新大米一般每斤价格均在4元-6元,好的能卖到10元以上。

  作为地产国庆新大米的主要生产基地,松江今年国庆新大米的种植面积达到1400亩,是沪郊种植面积最大的区;计划销售500余吨,比去年增加近3倍。

  作为江南农耕文化的重要区域,松江稻米种植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西汉及以前,关于松江府地区的描述,已道出了松江盛产稻米的景貌。自宋元丰年间,华亭县“富室大家,蛮商舶贾,交错于水陆之道,为东南第一大县”,以种稻为主的农业,成为支柱产业。至南宋,已是全国粮食高产区之一。

  此后,松江作为全国重要的稻米盛产区,延续至上世纪50年代,陈永康培育的水稻良种“老来青”和他所创造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享誉国际。

  2015年,松江大米荣获沪上唯一稻米类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6年,又获上海市优质稻米金奖。作为今年地产国庆新大米的主要品种,松江大米已经越来越被更多的上海市民认识和喜爱。

  确保地产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全程质量安全可追溯,引导水稻生产观念从“卖稻谷”向“卖大米”转变,满足市民对地产新大米的消费需求,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市民增乐,是今年市农委以地产国庆新大米营销为载体推出的一项重要举措。

  国庆将至,沪郊大地,稻米飘香,生态高产。

  观一斑而见全豹。

  笔者日前在松江区一路踏访,追根寻源——松江大米优质优价的金字招牌是如何打造出来的?我们觉得,通过松江整区域推进生态农业体系建设,全域农药化肥用量连续保持负增长,坚持以水稻种植为主要品种结构,通过生态增值打造稻米精品的探索和实践,折射出的则是在国际大都市发展背景下上海推进现代都市农业的智慧和信心。

   米优产自沃土

  生态耕作是生产关键

  稻米是地里长出来的。没有生态的农田,哪来生态的大米?让我们看看松江是如何通过生态养地促进优质稻生产的?

  松江区泖港镇,家庭农场主李春风正在为中晚熟品种松香粳1018施穗肥。“今年的120亩松早香1号和松香粳1018,经过了一年一次猪粪尿发酵还田。一季下来,施肥量相比常规稻田每亩可减少20公斤,稻米品质将更优良。”据悉,像李春风一样,该区79户种养结合家庭农场每年坚持土壤生态培肥,每年可减少施肥总量约三成。

  种养结合家庭农场的发展,是在2007年松江区探索粮食家庭农场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在松江区政府引导下对生态循环种植模式进行的有益尝试。在生态田园间进行标准化生猪养殖,通过家庭农场主兼顾作业,将猪排泄物发酵还田,用以肥沃土壤。

  人养地,地养人。“松江区坚持的生态耕作方式并非创新之举,而是对千百年来传统耕作方式的秉承和延续。”对于生态耕作,原松江区农委主任、松江区委副巡视员封坚强这样解释。该区推行的“种养结合”模式,有双重涵义。除了种稻与养猪相结合之外,近年来,通过整区域规划,力推种稻与养地结合,这两者共同推动了当地特有的生态耕作制度的形成,而这一制度对于松江优质稻米的生产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如何养地?考察发现,历史上的松江(县)境内,1米土体内有两个特殊的土层,腐泥层和黄泥层,均为古代土壤积累形成。其中,腐泥层遍布多地,这一土层有机质含量很高,有的还残留着植物遗体,含碳量近三成,黄泥层则在腐泥层之下。这样的土质对于水稻耕种具有天然优势。而广富林文化遗址等考古发现,这些土层也是四五千年前先民赖以生存和耕作的土壤。

  自古松江当地就流传着有“种田要技巧,还靠猪塮红花草”的农谚。史料记载,解放之前,该区域的水稻耕作一直秉承着“水稻与紫云英”或水稻与冬闲为主的一年一熟制作业方式,耕作的同时进行养地,肥稻轮作,肥沃土壤。五千多年以来,土壤肥力持续保持。

  沿袭了传统的农耕智慧,自松江区推行家庭农场承包经营制度开始,经过政府规划引导,2009年启动整区域推行“三三轮作制”耕作方式,在水稻收割后的冬闲时段,各三分之一面积种植绿肥、二麦以及深翻,每三年实现一次轮茬耕作,在保障家庭农场主收益的同时进行养地。探索秸秆综合利用,2011年起试验性将水稻秸秆收集、加工压块作为工业燃料。目前,该区稻麦秸秆实现全量还田利用,改变了过去稻麦秸秆随处丢弃或焚烧的现象,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净化了空气质量,使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还有效提升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据测算,2016年土壤有机质含量比2007年提高了26.61%,加之种养结合的推行,对改良土壤作用明显。

  农药化肥施用量连续性保持负增长。数据显示,经过几年实践,松江区每年减少使用农药12535公斤,少施化肥3462吨。土壤耕作层深18厘米,相比2007年增加了3厘米。土壤有机质、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等含量分别提高了26.61%,20.41%,22.4%和25.23%。

   回归生态耕作

  在传承中实现创新

  传统耕作中“种养结合”的农耕智慧,在松江现代农业发展中得到传承与创新。然而,过程推进却并非易事。难就难在,如何在告别小农经济为主体的传统耕作方式之后,让“生态”作业与农业现代化结合,融入农业规模化、机械化发展当中,而非各家各户的自发所为。如何在传承中创新,这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紧要命题。

  事实上,松江区水稻种植业恰恰是在摒弃了旧有、落后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后,才得以实现了整区域的生态耕作制度变革,再反过来成为农业改革变局之“不变”。

  回顾近30年,松江农业经历了一波三折。波折的背后,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兴起一度对农业带来的冲击。农民“洗脚”进城,土地撂荒,离开村子的人越来越多。对于上世纪末的这段经历,泖港镇黄桥村党总支书记张永强的记忆是痛苦的。“当时,种田养活不了一代人,一年打下来的粮食,收益见底。对于这样的‘苦差’,没人不唉声叹气。”张永强说,很多人宁愿在外打工,也不愿再回村种田。临走时,村里人将自家的土地随意处置,好一些的,租给了村集体,或者随便议了个价格,包给外来户;还有三三两两,眼巴巴看着地里长草。

  人走了,土地的命运也拱手让人。“几乎没有人再去关心应该如何对待土地。”村庄的模样,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熟悉的人离去,不知姓名的人进来,“一片混乱。”张永强说,作为村干部,他每天都在疲于应对田间乱象。外来户承包了无人肯种的农田,按照自己的主张,挖出水塘养鱼虾,种莲藕,把水稻田改作大葱地,或者圈地养殖。村里指定的农药和肥料,没人感兴趣,因为“效果并不明显”,至于何时打药、何时施肥,这样的技术指导也没有人会听。“对于这些短暂居住在此的人,眼前一时的收益,相比怎么种来得简单。“药瓶子随处躺在地里,日晒雨淋,留在村里的人知道,按照这样的办法种地,用不了多少时日,好的土地就回不来了。

  生态破坏的悲剧,正掠夺式地摧毁着土地。发生在黄桥村的故事,在临近村落同样上演。短短数年,化肥农药多了,耕作层浅了,土壤板结了,相关生物链在打破、甚至断层,田里的农作物品质下降,田力严重退化,耕田后续生存能力十分脆弱,农业生产进入不良循环。

  地处黄浦江上游,松江60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其中有320平方公里面积为黄浦江水资源保护区。2000年前后,松江城区发展规划出台,明确了浦南地区为农业发展片区,也是基本农田集中保护区。定位和功能清晰,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全盘考量,被纳入在城乡统筹发展的格局中来。此后,一系列创新制度出台用以保障农民利益,包括向城镇转移的离土农民利益,也包括乐于留村的种地农民。同样也是2000年前后,松江区开展全面农业环境整治,对不规范种植户、养殖户进行清退,也成为本市最早开展这项工作的区县,种、养殖业结构随之不断调整。土地通过自愿流转被逐渐收回,无序乱种的现象逐步消减。由此,松江农业的生产方式,历经了由一家一户、外来租种,到逐步向本地种植大户和集体农场的过渡。

  家庭农场经营模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步寻找到了适合的解决路径和答案。以家庭经营为主体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劳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形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随着规模化、机械化能力提升,农村劳动生产率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而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有了可能。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关系到城乡统筹发展,土地经营主体,甚至农村集体资产改革,一整套制度相互支撑,互为影响。”对此,封坚强表示。经过10多年时间,几乎是在推行家庭农场承包经营制度的同时,着手探索种养结合、秸秆还田以及轮茬耕作,松江土地休耕方式的优势正在于建立在家庭农场这一稳定的经营主体之上,经过政府引导实现了全区域性的推进。“所以,松江大米的品质提升,并非是一家一户,而是整区域性的,未来随着生态耕作方式的进一步稳定推进,米质也将越来越好。

  优质的大米,得益于长期坚持不懈地推进整区域的科学生态耕作。对此,封坚强的认识十分深刻,一是从农牧结合的角度,探索更为有利的循环方法;二是从休养生息考虑,让土地休养才能生生不息。科学的耕作制度,既能保证当前粮食生产产量,又能保持粮食生产可持续能力,是农业生产生态的重要策略。这不但在当季、当年庄稼生产有好处,对于子孙后代也有好处,这是根本。封坚强介绍说,“我们所提出的一年一熟耕作制度,不是简单恢复过去的一熟制。过去的农家肥不可能再现农田,过去的耕田由于长期使用化肥农药也影响了绿肥生长。所以,我们在现有的条件下提出秋收秸秆还田、冬天深翻晒垡,经过冬春熟化,初夏播种,种地与养地结合,提高或改良土地后续生产能力。我们最初提出的“三三制轮茬”耕作,其实是一定时期的过渡措施,为了保障当年农民的收入不受影响。随着家庭农场发展,从今年开始,松江将全面取消二麦种植,这又减少了冬季化肥、农药施用。冬闲(绿肥/深翻)再种稻的一熟制,对养地是最有效的。”

   品种结构优化

  社会化服务保驾护航

  为更多人所知的松江大米,究竟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有人形容称,晶莹剔透,籽粒饱满,软糯弹牙。无论蒸煮,都有一股嚼劲,唇齿间还留有回香。近些年,松江大米的口感和特点,逐渐在市场中有了较为鲜明的识别。

  松江地处长三角东南,黄浦江三大源流在南部交汇,东流出境。这里气候温润,九峰三泖自然资源丰富,天然的碟形洼地,河流交错,便于耕作和浇灌。17万亩耕地,因水源、地形和气候的优势,加之土壤改良,成为优质水稻的主产区。

  种源,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近两年,随着种粮结构的不断优化和调整,目前,优质早熟品种松早香1号和优质中熟品种松香粳1018,是松江大米的主推品种。这两个品种先后在9月初和10月上中旬左右成熟,相比常规水稻成熟期提前。交错衔接上市,满足了国庆市场尝新米的需求。

  松江区农民专业合作联社相关负责人表示,松江稻米致力于打造生态精品,拥有高附加值,这也是都市郊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应有路径。

  多年来,松江区农技推广中心进行自主选育,致力于筛选出适合松江本地土壤和环境的乡土稻米品种,以保持上乘口感。松早香1号和松香粳1018在选育过程中,表现出更好的性状,相比历史闻名的“老来青”等品种,具有更大优势和潜力。因而,先后于2014年和2016年通过了上海市农委审定。松香粳1018还在2016年上海地产优质稻米评比中获评金奖。

  据松江区农技推广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这两个品种的食味值和蛋白质含量远优于一些对照品种。依据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米质检测数据,这两个品种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胶稠度和蛋白质度等指标已达国家一级优质米品质标准。在种植过程中,又表现出抗倒伏能力强、抗病性能好、抗老耐早衰等优势,而这些因素与水稻高产能力直接相关。

  培育优质水稻,产出生态大米,这背后还有一套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作为支撑。自2007年松江区推行家庭农场承包经营制度,次年,建成了区农技中心良种繁育场和泖港、叶榭、佘山三个种子基地的“引、繁、推”一体化良种繁育模式。以良种繁育场为中心,每年引进来自嘉兴、南京农科院等的水稻新品种50个以上,进行品比试验,筛选高产优质品种。此外,还建立了水稻繁种“三圃制”,通过株行圃、株系圃和原种圃,保障面向家庭农场供应的良种纯度,延长种子的生命周期,延缓性能退化时长。

  生态种植中,既要保证少用药、少施肥,又要产量高、质量好,如何进行有序作业?由于家庭农场种植水稻,缺乏对病虫发生的动态掌握能力,因此,农技人员的植保服务体系就成了有力的保护屏障。松江区建立有农作物有害生物区域站,配套测报仪,设有测报点。以“测、配、防”为主的植保服务体系,保障了实时观测、田间调查,及时掌握病虫发生动态,从而适时预测和制定防治技术。短信平台关联至每户家庭农场主的手机,经专业会议所探讨的防治措施及相关信息,将通过信息平台第一时间送达家庭农场主。农资超市也与此平台关联,接收信息后将第一时间将防治药剂配送到家庭农场。通过农机互助小组,农场主之间也组成了专业防治队伍,进行统一防治,精准提高防治质量,将危害降到最低。

  与农业技术指导相同步,还有全面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通过集中课题培训、田间学校以及科技入户三位一体相结合安排授课,培训注重现场指导,此后,采用问答式进行学员考核。根据该区自身的农业生产特点,培训围绕水稻种植实用技术及基础理论开展,制定水稻种植方案;同时也根据家庭农场生产实际及农民需求,结合不同时段的农时农事,按“一班一案”设计内容,精准进行田头授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继续教育、农机技能培训以及松江大米种植户专题培训等一系列培训致力于培养科学专业的种植人才。特别像松江大米专题培训,将重点教授如何在施用猪粪尿液有机肥的基础上,减少化肥施用,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从而达到减肥减药目的,提升稻米品质。

  作为市农委“地产国庆新大米”营销活动的产品主产地,松江大米将进一步被推向中高端市场。目前,松江区正在探索龙头企业带领家庭农场发展的方式,进行统一订单收购,采用国际一流先进烘干和仓储设备,为水稻收割和大米深加工提供专属的绿色通道,并对品牌品质的准入进行严格把关。李春风就是其中一员。今春播种时,他就与龙头企业松林工贸有限公司签订了种植合同,只待丰收后,将稻米进行收购加工,这份收益相比常规有了明显增加,松江大米的销路不用愁,这一季,李春风们只需把精力用在种好稻,盼着入秋好丰产。

      记者 杨清悦

  通讯员 贾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