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优化“两个供给”发展实体经济 全面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最近,世界知名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库卡公司宣布,将在松江G60(高速公路)科创走廊内增资扩产,将产能提升到原来的4倍,预计项目投产后年销售额超过14亿元,年缴税收上亿元。
而在2个月前,该公司还因没有土地空间而苦恼不已,甚至做好了企业外迁的打算。但随后,松江区职能部门主动出面协调,帮库卡公司在较短时间内落实了土地指标,同时解决人才公寓等难题。据介绍,今年以来,松江区已将1000余亩房产用地调整为先进制造业项目用地,优先满足机器人、智慧安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项目的用地需求。
“我们一方面大刀阔斧调减落后产能,另一方面把土地等资源要素优先配置给先进制造业项目。”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表示,市郊制造业要走出“转型阵痛”,必须抓住当前的窗口期,打破资源错配或低效配置的惯性;为此,松江区聚焦G60科创走廊建设,全面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要素供给”和“制度供给”,做实实体经济,探索走出一条市郊制造业转型发展的新路。
今年,松江区通过改革创新推进“三个一批”,即存量优质企业增资扩产一批,重大项目新引进一批,双创成长型企业扶持一批,项目总数达到了400多个。前三季度,全区工业税收同期同口径增长23.7%,制造业五大主导产业税收同比增长超过30%,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长35.2%,这是松江主要经济数据在多年低迷之后的首次突破性增长。
寻找地区转型发展的第一动力
今年5月,松江区委区政府从顶层设计出发,推出了《关于加快建设G60上海松江科创走廊建设的意见》,明确科创是松江经济转型升级的第一动力。
作为上海郊区的工业大区,松江的工业产值曾占到全市的15%,当时的结构中,出口比例占到80%,代加工比例占到60%以上。近些年,这样的发展模式面临转型的压力,松江也一度陷入转型“阵痛期”。
“只有大刀阔斧、依法铁腕地淘汰落后产能,打破资源配置在这些低端产能上的惯性,才能赢得比较优势、先行优势。”眼下,在推进松江科创走廊建设的过程中,松江聚焦“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继续从单个企业调整、区块整体改造、行业整体退出等多个维度,加快“三高一低”落后企业和产能的关停退出。据介绍,今年以来,松江结合“五违四必”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已淘汰劣势企业683家,其中代加工产能减少175亿元。
将G60科创走廊作为转型发展的“牛鼻子”,并不是一种突发奇想,而是因势利导的结果。在G60高速松江段40公里沿线,已经集中了松江区90%的工业产值,占全上海的近10%,已有17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集聚了松江产业及城市发展所依托的主要空间和创新要素资源。“这是因高速公路便利化而自发形成的一种产业布局。”这种自生式的发展带来不少问题,布局上比较乱,功能上没有互补,业态的调整上也没有逻辑性。
布局G60上海松江科创走廊,将自生式发展上升到了一种制度规划。今年上半年开始,松江沿G60两侧重新规划布局以临港松江科技城为龙头的“一廊九区”,各板块之间错位发展、功能互补,精准定位机器人、智慧安防、新能源、新材料等“6+X”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构建质量标准、双创活跃、产城融合、先进制造、人才集聚、科创环境六大高地。
这也与企业自身转型需求不谋而合。“G60科创走廊的战略规划,注重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扶植实体经济发展,坚定了我们二次创业、做大做强的信心。”正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成剑说。
今年以来,随着G60科创走廊建设的快速推进,谷歌Adwords上海体验中心、创新公园孵化器、德稻创客中心、霍尼威尔加速器等国内外知名科创平台项目已相继落地。目前,“一廊九区”已拥有包括启迪漕河泾(中山)科技园、交科众创空间、黑马路演中心等在内的市、区孵化载体18家,成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壮大的摇篮。
根据规划,到2020年,G60上海松江科创走廊的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将不低于50%,高端制造、智能制造、关键制造占全区工业总产值比重不低于25%。
提升先进制造业的全要素供给水平
最近,科大智能确定落户松江洞泾镇,接下来将用于发展工业机器人、类人脑研究项目。为了让项目顺利落地,松江区将洞泾镇的300多亩城市备用地调整为了工业用地。
“转型发展,首先要解决要素供给的短板问题。”程向民告诉记者,当前必须要按照市场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需求,来高效配置土地、资金、劳动力、技术、能源等要素资源。
位于中山街道范围内的启迪漕河泾(中山)科技园最近也获得了65亩地的二期发展空间,预计将再吸引200多亿元的投资。而此前,开园仅半年的启迪漕河泾(中山)科技园,已实现了77%的入驻率,累计吸引投资达100亿元。而这个园区所在地,一年前还是民营企业老板手中的一处存量闲置厂房。
松江积极推动土地资源与科创项目的高效对接,在区里的争取下,2015年启迪控股集团斥资3.7亿元,收购了这片总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的存量资产,并联手漕河泾开发区、松江区进行合作开发。如今,落地在园区的企业无不是“高精尖”项目。
而更深层次的要素供给改革大幕已经拉开。目前,松江已全面启动招商体制改革,把原先散落在各镇、园区、村的招商职能,全部纳入到了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的一个平台上,探索项目准入、土地供给、存量物业、平台功能、政策聚焦、利益分配等六个方面的统筹,推动镇村经济发展模式向区级统筹发展模式的转变。
抓住全要素供给这个内核,松江正在推动土地、人才、财政资金等要素进一步向科创领域倾斜。围绕“G60上海松江科创走廊”建设,松江设立了每年20亿元的科创基金,出台了有关支持科技研发、吸引人才聚集扶持政策60条等政策。在解决人才的住宿方面,松江将建设并统筹人才公寓资源,5年建设规模和统筹管理总量达10万平方米。
制度创新供给“追赶”市场的脚步
某日中午11时,洞泾镇党委书记张斌和镇长翁雷均的手机同时响了起来。在一个微信群里,松江区建管委主任许银章发来信息:科大智能项目的抗震审查刚刚通过了。“这是我们在推进科大智能项目中,创新探索的一个微信群审批制度。”
在这个有30多人参与的微信群里,区长秦健坐镇,群员有分管副区长,还有负责该项目行政审批的各委办局一把手,以及科大智能项目方的负责人。平时,科大智能提出各种问题,各位群员负责解决问题,项目的进展状态每天更新。
“有了这个微信群,行政审批犹如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让我们省了不少事。”科大智能副总裁姚瑶告诉记者。依靠这个“绿色沟通平台”,科大智能从今年8月份项目正式启动,到现在已经进入土地招拍挂环节。
“转型发展是有窗口期的。我们提出不失时机推进转型发展,其实就是要和市场、产业变革、科技进步赛跑,比的就是政府的效率。”程向民告诉记者,松江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革除政府过度管制,提供规范高效的服务,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据透露,类似科大智能微信审批群的创新,今后有望在松江上升为一种制度,在其他重大产业项目中扩大应用。
实际上,从一个项目的做法创新,上升为一套机制创新,在松江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中并非孤例。具有百年仪表研发制造历史的德国米诺-真兰集团在松江的真诺测量仪表公司,早在3年前就有计划,将原有的单层厂房推倒后重建,把精密测量仪表的生产空间扩容近5倍。然而,受内外部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这一计划几度“濒临夭折”。前段时日,在松江区四套班子领导联系企业的调研中,企业再次提出了厂房扩容的问题。事实上,在国家的有关政策中,是有规定允许减免先进制造业增容费的,但在基层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
边调研、边破解。很快,一份《松江区关于加快推进G60上海松江科创走廊建设的规划土地政策实施办法》出炉,规定对满足条件、申请提高容积率的优质项目,可减免土地出让价款。这让真诺测量仪表公司树立了信心,三年前的计划重新提出,很快获得了德国集团公司董事会的全票赞成。今年10月,真诺测量仪表公司这个总投资7000万元的扩容项目正式开工,建成后将形成年销售额7亿元的生产规模。
与真诺测量一起,今年9月松江区召开的第一批联合评审中,7个申报项目中有3个获批。在这项土地新政的激励下,目前松江区经委已摸底收集到企业提高容积率意向项目31个。
“政府自身的改革没有尽头,始终要适合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不可能一劳永逸,更不能削足适履。而是要做合适的‘鞋子’,紧跟科技前进的步伐。”区领导表示,除了创新制度供给,更重要的还在于制度的落地,必须唯实唯干,用好用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各项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