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生前财物悉数捐赠国家家中不设灵堂谢绝花篮 委托清华大学和专人行使著作权
综合相关媒体消息
杨绛先生遗体昨天在北京火化。上午9时许,从北京协和医院起灵,前往八宝山。遵照杨绛先生遗嘱,丧事从简。“不设灵堂,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留骨灰。”
杨绛先生过世以后,因其膝下无子,其后事交由其生前工作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料理。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发出讣告:钱钟书、杨绛先生家中所藏存珍贵文物字画,已于生前全部无偿捐赠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籍、手稿以及其他财产等,亦均作了安排交待,捐赠国家有关单位,并指定了遗嘱执行人。
根据讣告,杨先生生前已将她和丈夫钱钟书先生二人全部作品著作权中因作品使用而获得的财产收益捐赠母校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好读书奖学金”,用以鼓励清华大学家庭经济困难但好学上进的学子,能够没有后顾之忧地完成学业;并希望领受奖学金的学子学成后,能以各种形式报效祖国、回馈社会。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履行协议,在享有钱杨作品因使用而获得的财产收益的同时,有义务负责全面维护钱杨二人作品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相关权利不受侵犯。
据了解,关于许可他人依照中国著作权法的规定使用钱钟书、杨绛作品的权利以及钱杨作品的发表权,杨绛先生已委托专人行使。
遵照杨绛先生的遗嘱,她去世后,丧事从简。杨绛生前居住过的小区家门口也贴出告示,内容显示:“遵照杨先生的遗言,她去世后,家中不设灵堂,一切从简,谢绝一切花篮……谢谢大家理解。”落款为:“杨先生身边的工作人员”。
然而,还是有人放了两束鲜在杨先生家门口以示祭奠。拍摄照片的该小区住户在朋友圈写道:“请大家切勿再来打扰,最真挚的祭奠来自内心,先生千古。”
杨绛先生过世,同一小区的住户表示,先生前两年身体尚好,还经常在院子里走动,遇到邻居打招呼,杨先生也会友好地颔首回应。她的保姆和其爱人共同照顾杨先生,她的女婿生前也经常去探望。
关于死亡,杨绛先生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版的《杨绛全集散文卷·走到人生的边上》一书中曾经写道:“人都得死。人死就是灵魂和肉体的分离。肉体离开了灵魂就成了尸体。尸体烧了或埋了,只剩下灰或土了。但是肉体的消失,并不影响灵魂受锻炼后所得的成果。”
来源:劳动报 选稿:贡小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