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区今年市政投入超60亿 为弄堂底居民补齐短板
■本报记者 徐敏
为补基础设施“短板”,杨浦区今年计划投入超过60亿元,用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期腾地和工程建设,推进“双十”重大市政工程项目,即推进轨道交通18号线等十个项目开工建设、大定海排水系统等十个项目竣工,涉及“路、桥、轨、隧、水、电”六大系统。
对杨浦而言,60多亿元是个什么概念?区里相关人士给出一组数据:杨浦在市政基础设施方面,去年投入30亿元,前年投入5.53亿元,2013年是1.66亿元。
为何舍得“花血本”?在区领导看来,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座城市的“里子”,而这方面,杨浦有比较明显的短板。区委书记诸葛宇杰表示,“补短板”是惠民生之举,也是为了保长远、促发展。杨浦面临建设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的重大机遇,补齐短板,才能为杨浦打开新的发展空间。
让市民感受出行便捷
百年市政是杨浦引以为傲的历史,基础设施的历史欠账却无法回避。
“在交通上,杨浦曾被形容为‘弄堂底’,就是车子从市中心开到杨浦就几乎到底了,很难再继续开下去;杨浦与市中心直接相连的主干路少,交汇的地方‘蜂腰’现象明显,容易形成拥堵,与市域快速路网融合度不够。”杨浦区建交委副主任牟娟告诉记者。今年区里推进的“双十”项目中,与交通相关的占80%。通过这些项目的建设,使杨浦的道路更加通畅,越江明显缓解,轨交基本成网,让市民感受到出行的便捷,为杨浦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提供基础保障。
“十三五”末,预期全市中心城区路网密度平均值为5.38公里/平方公里。而杨浦全区路网密度为4.92公里/平方公里,这也意味着有一定提升空间。交通方面,杨浦的短板还体现在:越江通道间距大,浦江两岸一体化有待加强; 桥梁等立体交通需要加强,部分老旧桥梁设施亟待改造;地面公交线网和站点覆盖率不高等方面。
此外,水安全保障方面,杨浦松潘等局部地区排水标准不足“一年一遇”,全区还存在排水系统低标及空白区;电力方面,区域电力需求快速增长,但电力设施供应缺口较大,高峰时需要通过用户需求管理才能保证供电安全。
深入调研摸清家底之后,杨浦编制了一张由“路、桥、轨、隧、水、电”组成的基础设施网络图,今年启动大手笔投入,补市政基础设施短板。
全力推进“双十”项目
“今年推进基础设施‘双十’项目,工作任务之重前所未有。”杨浦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大家都非常珍惜难得的发展机遇,以奔跑的节奏工作。”
“奔跑的节奏”不只是一句形容。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从这个会议室小跑到另一会议室,这在杨浦政府机关里已是常态。
记者了解到,今年杨浦有十大竣工项目:大定海排水系统,中环线新增国定东路下匝道,安波路(国定东路—双阳北路)辟通,虹杨500千伏变电站主体工程,国定路(政通路—政立路)交通改善,控江路(大连路—江浦路)交通改善,临青路(周家嘴路—龙口路)新建,景星路(惠民路—榆林路)辟通,惠民路(大连路—荆州路)改建,龙江路(齐齐哈尔路—兰州路)改建。其中连接虹口区的惠民路(大连路—荆州路)改建工程已经率先于3月底竣工通车,对于完善大连路总部基地的支路网发挥积极的作用。
十大开工推进项目为:轨交18号线(杨浦段),轨交10号线二期(杨浦区间段),周家嘴路越江隧道主体工程,江浦路越江隧道,军工路快速路新建工程(中环线翔殷路立交—逸仙路高架),淞沪路—三门路立交,北横通道(杨浦段),嫩江路(闸殷路—世界路)辟通,丹东、松潘、民星南排水系统,政云220千伏、杨树浦110千伏变电站。其中轨交18号线江浦公园站已经开工建设。
轨交布局成“丰”字形
“今年定海社区长期以来暴雨积水的问题,会随着大定海排水系统全面发挥作用而得到彻底改观。”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去年6月17日上海一场特大暴雨,杨浦淹了8000户,定海社区是重灾区。那天区领导赶赴现场,从隆昌路一直走到杨浦区中心医院附近的海州路,开始水淹到10厘米,后来没过了膝盖,越走心情越沉重。今年汛期,大定海排水系统将全面发挥作用,该工程新建泵站一座,提标改造涉及6条道路的总管工程及5条道路的支管工程。
对于地铁,杨浦居民感到无奈的是,虽然有4条线,但区内可换乘站寥寥无几,“双十”开工之首的轨交18号线将对此彻底予以改观。轨交18号线杨浦段共设8个站点,进入18号线,就能够方便地进入全市轨道交通网络。2020年建成通车后,杨浦区原先“放射状”轨交布局将成为“丰”字形网络,极大提升公交出行的舒适度和便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