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公主杨丽萍:对传统文化消亡有种无力感
没有一位其他舞者,能提起其名,就会把一个舞蹈种类与其联系起来;也没有一位其他舞者,能像其一样,将保护和挽救民族文化,理所当然地当成己任。她是“孔雀公主”杨丽萍。
但即使地位超然如她,仍对如今的传统文化消亡速度之快,有着深深的无力感,昨天中午她在接受青年报记者电话专访时说:“这个,真没办法,地球也许都会毁灭。像我们跳的这些东西,在云南乡下,都已经没有了!”
[传统文化消亡]
这个没办法,地球都要毁灭
8月23日、24日,杨丽萍将带自己升级版的经典作品《新云南映象》,登陆上海文化广场。这部歌舞集中,原生、古朴的民族歌舞与新锐的艺术构思的碰撞,包罗了云南的彝族、佤族、藏族、哈尼族、傣族、纳西族、白族等民族生活原型,反映了民族宗教活动的盛世场景。
这部精致的作品,拥有百分之百的民族演员,道具中,鼓就包括了插秧鼓、象脚鼓、太阳鼓等68面,而服装和绣花鞋,都是工作人员挨个儿下乡,到民族村寨中收集的,600余套都是纯手工民族织绣。“现在这些漂亮的衣服、裤子、鞋子,都已经没有了,我们都是这边去收一条裤子,那边去收一双鞋子,很费精力,而且很多还是10年前收的,现在更少了。”杨丽萍不无遗憾地说。
在外界因孔雀舞认识杨丽萍后,她声名鹊起,随后,她却并未如外界一样,离开云南,而是留在了当地,成为了云南传统文化最著名的代言人、继承和弘扬者。“这并非谁给的任务,我只是单纯的热爱,”她说,“祖先留下的东西,比较经典。所谓的原生态,就是乡间居民们对生活的感觉和对生命的态度,他们为爱而歌,为生命而起舞。这是中国文化精华的一部分。只是现在,这个东西越来越少。”
然而,尽管她在竭力将更多的东西,放进自己的歌舞,但随着城市化的大潮,这些东西仍在迅速消亡,能进入博物馆或者进入她作品的,“只是其中很小很小的部分。”她说,“我至今不知道有什么特别好的保护方式,我们这个,只能算一种吧。”
[文化走出去]
最好的手段还是市场和票房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在很多国内艺术团体,拿着政府拨款,带给节目到海外租个场送点票,就算完成文化“走出去”任务的时候,杨丽萍却一直在雕琢自己的《云南映象》,也自然而然地在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成功完成了商演。“我从来不强调什么海外影响力,就是喜欢这东西。”她昨天回应说,“这种演出,都应该是自然而然的市场行为,演出商就来找我们了,对他们来说,就是卖票,票房挺好的,演出商就愿意做。”
朴素的理论,却成就了经典。《云南映象》现在已经拥有了两个固定的团队,一个在昆明做驻场演出,一个在全国巡演。而为了让作品更被市场接受,她最近也对作品进行了升级,“主要是在声效方面,现在都是5.1声道了,打雷啊、下雨啊,都更逼真。”
不过,她否认自己为了迎合市场而修改作品,她更愿意说,是作品本身的完善,吸引着市场。“从来不是刻意去迎合市场,毕竟这部作品已经十年了嘛,衣服总是要补的嘛。”她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