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院侦监处李磊:用看得见的方式体现司法公正
原标题:用看得见的方式体现司法公正
李磊(左)在工作中一丝不苟/采访对象供图
坛主、大师、舞神……当这些绰号和一位传统印象中严肃的检察官联系在一起时,你会不会对这位检察官产生一丝好奇?市检察院侦监处李磊就是这样一位检察官,虽然在12年的工作中取得了一系列的荣誉与成就,但在周围人的眼中,李磊只有在对待工作时才分外严肃、容不得一丝差错产生,私下里的他就和我们身边一位邻家大哥一样:有血有肉、有笑有泪。
关切之下
证据始终是生命线
宝马、交警、拖拽、死亡……2015年3月,上海发生了“交警被拖拽致死案”,引起社会舆论广泛关注。凭着多年的办案经验,时任市检察院侦查监督处逮捕科负责人的李磊第一反应这又将是一场硬仗。
案发第二天,李磊就与案发地侦监部门检察官一起投入工作,迅速地掌握了案件的第一手证据资料。在公安机关提请批捕后,李磊又全程参与到案件的提审、阅卷、讨论等各项工作中去。
“这个案件关注度高,事实认定、罪名适用上又存在较大争议,这个时候,没什么比‘证据’更重要的了。”李磊反复提醒承办人。2015年12月28日,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该案作出的一审判决,与逮捕阶段认定的事实和适用的罪名完全一致。
“护士胰岛素杀人案”、“印尼48人特大电信诈骗案”、“全市首例境外杀人追责案”、“刑修九后伪基站类案件法律适用难点”、“文玩艺术品流通领域系列诈骗案”……市检察院侦监处副处长寿志坚告诉记者,近年来,几乎上海市发生的每起重大刑事案件的背后都有李磊的影子。2013年,不到40岁的他凭借自己丰富的理论积累和办案经验赢得了“上海检察业务专家”的称号。
司法公正
用看得见的方式体现
时光回拨到2007年,一起普通的故意伤害案件摆在当时还在宝山区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科工作的李磊面前:构成犯罪的嫌疑人在本市无固定住所、双方未达成刑事和解,种种证据对犯罪嫌疑人不利,批准逮捕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不过,仔细查阅案卷后,李磊发现,犯罪嫌疑人没有前科,动手打人乃工友间口角引发。“如果批准逮捕,对于嫌疑人及其家庭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于是,李磊主动与办案民警、被害人及犯罪嫌疑人的家属进行沟通。交流后发现,犯罪嫌疑人有主动赔偿的意愿,只是赔偿能力有限,而被害人在看到犯罪嫌疑人家属的诚恳态度时,态度也有松动,主动降低了赔偿金额。最终,双方达成了“和解”,李磊据此以无逮捕必要,对犯罪嫌疑人作出了不予批捕的决定。
这一次看似偶然的决定,却与当前正在探索的逮捕公开审查工作不谋而合。
李磊告诉记者,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前,侦查监督部门检察官的工作比较单线,通俗来说,就是根据公安部门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查,来做出是否批捕的决定,基本上是单向选择的过程。而更合理的模式,应该是在案件双方及辩护律师、检察官、公安机关之间形成一个三角形的架构,让检察官可以多方听取意见,从而准确作出是否批捕的决定。
随着新一轮司法改革的深化推进,上海检察机关创设了逮捕公开审查程序,打破了原先封闭式、单向性、行政化审查的弊端,侦查监督检察官从幕后走向台前,用程序吸纳不满,以公开促公正,用看得见的方式体现司法公正。
2013年1月-2016年8月,上海各级检察机关共举行逮捕公开审查656人次,多次邀请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第三方进行观摩,经审查不批准逮捕446人,不批准逮捕率68%,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重要的是,不批捕后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没有一人逃逸、重新犯罪。
提携后辈
一如当初师长提携自己
上海铁路运输检察院侦监科检察官李怡文如今已是独当一面的业务能手,回忆起和李磊的第一面,仍历历在目。
那是一次赛前模拟,李磊是评委,李怡文是选手。令李怡文意外的是,点评结束后李磊公开了自己的手机号,欢迎选手和他交流。“50多名选手,不知道有多少人给他打了电话,我一开始没好意思,发短信问了模拟赛中的案例。”第二个意外发生了,消息发出后不久,李磊的消息来了,他回复得十分详尽,几乎将困扰她心头的疑惑一扫而空。更让李怡文意外的是,李磊还发来了第二个消息,将他此前参加比赛时的复习感受与心得倾囊授出。
后来,随着工作上的交流越来越多,李怡文才发现,李磊对后生晚辈的这种热心是一种习惯,他常说自己的从业之路获得过太多老师和前辈的指导与帮助,他要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