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城市须处理好水、雾霾问题
新华社电 11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人居科学研究展。
听了我国人居科学成果案例的介绍,李克强说,新型城镇化核心是写好“人”字,说到底就是要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美好。家是中国文化的根,营造宜居、舒适、安全的人居环境,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必须做到现代中有传承、规范中有灵动,把城市建设成绿色包容和谐、群众安居乐业的有机生命体。同时,要增强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带动能力,建设美丽乡村,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使山水乡恋与城市文明融为一体,让亿万农民共享新型城镇化发展成果。
李克强说,棚户区改造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一项重要任务,现在很多地方群众对棚改翘首以盼,既要进一步加快改造步伐,又要精心规划、设计和施工,使更多群众早日告别棚户区,过上新型城镇化带来的更便捷、更温馨的生活。城市建设和改造中,必须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着力补上地下管网等城市基础设施“短板”,同时注意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不断提升城市内涵与品位,使人们既享受现代生活,又留住历史和人文的印记。
李克强说,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要面向未来,坚持改革创新,统筹谋划。随着现代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及其他条件的显著改善,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格局可以更加合理,要在努力解决“三个1亿人”过程中促进更多中西部人口就近就业,推动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同时,人口大量向城市集聚,也必须处理好能源、水、雾霾、生态等问题,这些都关乎亿万群众的切身利益,人居科学要围绕破解这些难题,深入研究,拿出对策。
现场
李克强之问:“胡焕庸线”怎么破?
李克强指着中国地图上的“胡焕庸线”说,我国94%的人口居住在东部43%的土地上,但中西部如东部一样也需要城镇化。我们是多民族、广疆域的国家,要研究如何打破这个规律,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让中西部百姓在家门口也能分享现代化。
李克强与在场的吴良镛院士和部分城市规划专家等深入交流,感谢大家为人居科学发展和国家城乡建设所作贡献。看到不少年轻人在参观展览,李克强亲切询问他们的感想,得知有不少学习建筑的大学生,他寄语同学们从前辈那里吸取更多营养,希望大家学有所用、事业有成,创造出具有独特创意、造福广大群众的人居佳作。
释疑
什么是“胡焕庸线”?
这条线在中学地理的课本上有个更常见的名字“黑河—腾冲线”,这条线从黑龙江省的爱辉(1983年改称黑河市,今黑河市爱辉区)到云南省的腾冲,大致为倾斜45度的直线。这是一条人口分界线。
1935年,地理学家胡焕庸根据1933年的人口分布图与人口密度图首次提出。
1987年,胡焕庸重新修订的数据显示,有94%的人口居住在约占全国土地面积43%的东南部地区,约6%的人口居住在约占全国土地面积57%的西北部地区。
打破“胡焕庸线”难在哪儿?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陆杰华表示,除了人口数量略有调整,时隔79年,这条看不见的线在近80年间仍然主宰着中国东、西部的人口地理分布。
陆杰华分析说,之所以格局没有发生重大改变,除了和东西部的社会经济发展有关,跟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也有关系。“胡焕庸线”不只是一条人口分界线,也是气候、地貌、资源等自然地理分界线,线东南方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要地理结构,线西北方则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就算是将东部人口码放到西部也不合理,西部难以承载这么多的人口。”
陆杰华告诉北青报记者,在他看来,由于先天地理条件和后天经济发展的差异,“胡焕庸线”划出的东西部人口分布格局在未来十年甚至是更长的一段时间之内很难打破,但确实可以通过在西部发展教育、医疗、民生等公共服务来缩小东西部的差距,实现区域均等化。
“从西部大开发到中部崛起,还有西安、兰州、乌鲁木齐等重点的人才政策,西部一直在大力发展,但是效果并不明显,要打破‘胡焕庸线’的东西部格局,西部的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的大环境必须改变。”陆杰华说,整体来看,西部和东部发展的理念差距明显,西部依然是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牺牲环境、出售资源,东部却将财政收入大幅度投入到民生等公共服务领域,长此以往,“胡焕庸线”两边的差距会越来越大,所以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中央财政都要转移支付,除了经济,更多地发展公共服务,才能真正做到协调发展。本组文/本报记者 董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