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新闻网:上海理工机械工程学院“卓越班”人人都有专利
人人都做创新项目、人人都获有专利、人人都拿到省部级以上的科技创新奖励,不要以为这是在夸夸其谈,在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就有这样一个“卓越工程师试点班”,全班30名同学人人都有多项创新成果。
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试验田
2010年,教育部正式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上海理工大学成为第二批入选高校,机械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成为学校首批入选该计划的本科专业之一。
2012年,机械工程学院成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简称“卓越班”),开始了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有益探索。当时,机械工程学院通过自主报名、笔试、面试的层层筛选,在2011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中择优选拔了30名善于创新、乐于工程实践的品学兼优的学生组成卓越工程师试点班。
本着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目标,学院为该班重新制定了本科培养计划,在与普通班截然不同的培养模式和学习标准下,开设了《机械创新与实践》、《大学生产学研结合项目》、《机械设计竞赛与实训》等特色化的创新创业类课程。
机械工程学院分党委书记、2011级卓越班班主任朱坚民老师介绍:“这些课程都是针对机械学科的国内重要竞赛而开设,比如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机器人大赛、全国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全国工程力学竞赛等。这些竞赛的特点是要求参赛作品必须具备创新性、参赛者完成作品制作并成功演示其功能、每届的竞赛主题各异等,这些要求向学生提出了新挑战,是激发学生创新精神、锻炼和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最佳载体。”
这个由30人组成的“试验田”同时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该班每位同学都能够获得市教委或校级的大学生创新项目。在创新项目的引领驱动下,同学们的创新积极性极大地被调动了起来,Solidworks软件培训、每周一到两次的机械创新头脑风暴、每两周一次项目答辩、不定期的主题班会、专利撰写讲座等等,既对创新实践的过程进行监督与指导,又营造了浓郁的学习和创新的氛围。
卓越班采取“3+1”的培养模式,即学生前三年在学校学习,最后一年到企业实习实践。学院充分利用机械行业的校企合作关系及与国外大学的校际合作关系等,为卓越班同学们最后一年的去向提供了三个选择:去国内企业、去国外企业、去国内外科研院所,努力将卓越工程师培养环节中“企业实践”这个重要环节做实,落实学校“工程型、创新性、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小发明小创造的聚集地
当光鲜亮丽的舞台上,演讲者正要开始激情四溢的演讲时,却因为话筒太矮而不得不弯腰迁就,让演讲大打折扣。而一款多功能人性化演讲台却能有效化解这样的尴尬,它的高度不仅能够根据演讲者的身高进行自动调整,而且话筒还能“追声”,并且演讲者通过按动一个按钮,就能让演讲稿自动“翻页”。如此创新作品正是出自卓越班陈永芝同学之手,去年,她也借此获得第二届上海市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大赛一等奖。
跟陈永芝一样,卓越班催生了一大批小发明小创造,“ATM作业收发机”、“Z型轨迹擦窗器”、“可定压气筒头”、“新概念工具尺”、“音乐变速打蛋器”、“中央黑板”、“自动擦除柔性黑板”、“自动粉笔套”……这些作品从迸发灵感、制定方案、绘制工程图,全部由同学们自己完成,特别是设计完成之后进工厂制作,从每个零件的加工到最后的装配以及部分零件的购买,也全部由学生自己承担,指导老师只提供相关技术指导和设计改进建议。这些小发明小创造在参与各类大型科技创新竞赛中,为同学们赢得了多项荣誉,比如,刚刚结束的第三届上海市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大赛中,学校获得的一等奖作品中,有60%以上都由卓越班的同学夺得。
创新与动手实践练就多面手
就在第三届上海市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大赛开赛前的两天,卓越班皮彪同学还在陷入焦头烂额的冥思苦想中,眼看马上就要开赛了,他的作品“科氏加速度演示仪”(一种演示加速度的教具)还有一个关键性的技术问题没有解决:演示仪的皮带既用不了塑性材料,又用不了弹性材料,这一“瓶颈”折磨得他无法入睡,凌晨三点还在琢磨方案,就在最后的紧要关头,他才在老师的提醒下迸发出灵感:将塑性材料和弹性材料结合起来用,果然达到了所需效果。两天后,他的作品夺得了一等奖。
每一件创新作品从酝酿到完成都不是件易事,这有赖于智慧碰撞、实际操作、团队协同的艰苦攻关。备赛迎战的冲刺阶段是同学们最忙碌的时候,小组每位成员各司其责,制作ppt、剪辑视频、答辩、演讲、撰写说明书等等环环相扣,通宵达旦成为常有之事。陈永芝说:“今年上海市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大赛前,我们小组有同学设了晚上11点的闹钟,这意味着要从实验室回宿舍了。然而每次闹钟响起,我们才恍然回过神,可没人愿意停下,以至于每天夜里到宿舍都要跟宿管求情。”
其实,创新与动手实践的训练还带给了同学们更多收获。获得2013年全国机器人大赛一等奖的鞠然同学说:“我们很深刻地认识到‘细节决定成败’的含义。我们不仅要把作品做出来,还要让它以最完美的方式呈现出来,还要学习如何把说明书做得更精致,学习录制和剪辑作品演示的视频,并在演讲方面追求极致。”
除了科技创新外,在英语学习方面,卓越班也创造了“辉煌业绩”。同学们在外语学院任课教师的指导下采取自我管理模式,充分利用“英语自主学习平台”,在短期内大幅度提高了英语能力。在2013年12月份全国英语四级考试中,30名同学的成绩全部在500分以上(及格线为425,满分710),其中最低分505,最高分627,550分及以上有22人,600分以上有5人。
一堂课三位老师齐上阵
卓越班的《机械创新与实践》课堂同时会出现朱坚民、钱炜、施小明三位老师的身影,往往是一位老师在讲台上讲解,另外两位老师坐在同学们中间互动,拾遗补缺,共同提出每个项目的指导意见,这三位老师都是卓越班创新项目的指导老师。平时,他们定期与同学们沟通交流,为项目提出修改建议,听取项目进展情况汇报,审查同学们撰写的专利申报书。用同学们的话说,就是“抓进度”。
这样的指导与监督靠的是老师们大量的精力投入,对于建设精品本科,朱坚民始终认为,教师的精力投入与学生的培养质量一定是成正比的,用他的话说就是“教师只有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以真心、真情、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关爱关心学生的成长,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戴,才能打造出精致实用的人才产品。”身在卓越班的同学们最大的感触也正是老师们的这种“无私奉献”,陈永芝说:“每周六,他们牺牲休息时间听取我们的项目汇报。当我们遇到难题想要放弃的时候,老师就给我们鼓励和帮助,让我们重振精神,很多次我都是在这样的激励和鼓舞中坚持了下来。”
如今,2011级卓越班的这30名马上要进入大四的同学,即将开始一年的企业实习实践,学院期望把该班的试点经验推而广之,在由47人组成的2012级卓越班中继续发扬光大。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钱炜说:“我们将传承好的经验与做法,目标是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从中受益。”
卓越班皮彪同学演示他的作品“科氏加速度演示仪”
通讯员 周列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日期:2014年6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