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朱国萍:垃圾分类这点小事难不倒阿拉上海人
“前两天,家里吃饭,一群人围着一粒红枣核讨论了半天。到底是湿垃圾、还是干垃圾,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热闹得很。”谈起垃圾分类,全国人大代表朱国萍就像是在说一个生动的故事。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朱国萍在饭桌上的话题悄悄变了,从以前谈小孙子、谈买菜钿,到如今,讲的都是瓜皮果屑这些最不起眼的生活垃圾。可她却不以为然,反而认为这是一种时尚。“习总书记都说了,垃圾分类是种新时尚,更何况是一直走在前沿的上海人。”朱国萍说,“我相信,上海老百姓肯定能够做好这件事情。”因为从“屋里厢”到“垃圾箱”这段距离,正是文明距离的最好体现。
朱国萍的这份自信源于“老底子”的生活习惯,“我们其实都是有基础的”。在她看来,以前上海人家里就会把报纸、牙膏壳、鸡鸭胗皮等分门别类收好,等着上门回收,“这是一样的道理,现在的垃圾分类等于让我们再回去找找这种感觉。”
7月起,申城就将实施《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朱国萍将它视为是一把发令枪,一旦打响,上海全体市民就将起身奔跑。不过,朱国萍直言:在这场赛跑过程中,我们既要为冠军喝彩,也要为慢跑者鼓掌。
之所以这么说,朱国萍完全是从老百姓的角度出发。她直言,相关部门要理解老百姓在分类过程中遇到的不明白、不清楚,“毕竟,别的国家搞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垃圾分类”。在她看来,如今,上海只花了这么短的时间就有了不小的起色,能做到家喻户晓已经算是一种成功。“精细精分固然很棒,但那些没能分得太透彻的老百姓我们也应该要鼓励。”朱国萍说,至少他们已经理解和接受了垃圾厢房定点开关门、定时投放的做法。
“垃圾分类这件事难不倒我们上海市民,办法总比困难多嘛。”乐观的朱国萍笑着说。接下去,她还将关注《条例》出台后的实际情况,如何打破老百姓的顾虑?相关部门还有哪些地方做得再到位一些?朱国萍说,对于分类这件事,会一直放在心上。
来源:劳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