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乎楼集团出色完成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接待工作
6月12日-16日,上海大学迎来了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集中进校评审。乐乎楼集团作为此次接待评估专家的服务部门,本着“细节至上、追求卓越”的服务理念,出色完成各项接待任务,为辛勤工作的专家们带来了宾至如归的服务体验。正如评估专家孙莱祥教授(原复旦大学副校长)留言道“参加评估工作,每一位专家都很辛苦,但回到房间,一种温暖的感受油然而生,使我们有了一个很好的工作和休息环境”。
一线:变压力为动力 用细节说话
6月12日傍晚专家们陆续到校,与专家们同步进房的是一杯迎宾茶、一条暖毛巾,贴心的为专家们卸下长途跋涉、舟车劳顿的疲惫。6月上海梅雨季节将至,天气格外潮湿、闷热,为了确保房间干湿平衡、空气清新,房间里特别增添了抽湿机和空气净化器,并附有一目了然的使用说明。有北方来的专家就说“上海这个时候呆在外面感觉人是湿的,一回屋里人就清爽了”。考虑到专家们晚间还要伏案工作很长时间,客房部还特地调换了一批亮度较高、光线较柔的适合办公的台灯,让专家们舒心工作。
餐饮部是这次接待工作中考验最严峻的一个部门。专家们入住期间安排了统一的就餐模式——自助餐。为了让一尘不变的自助餐既符合用餐标准又吃出花样,既照顾到南北风味又不失本帮特色,餐饮部的大佬们可谓挖空了心思、动足了脑筋。从菜式翻新到餐具搭配、从座位台型到铺台造型,无一不细究专研。餐饮部还提供送餐服务:评估专家张乃仁教授(中央美术学院),由于脚伤上下楼不方便,餐饮部得知后便进行一对一送餐,获得了张教授的好评与感谢。
我们没有奢华的排场,但有真诚的细节。每一个环节我们都以顾客的感受为上、以顾客的舒适为上。专家们8点要参会,餐厅就把早餐时间从7点30提前到6点30,前厅的交接班时间就从7点提前到6点30(为了保持最好的迎宾状态,早班提前到岗)。晚上专家和联络员会议经常到凌晨,会议不结束会务部就不下班。整整五天,很多部门的员工每天只睡2-3小时,有些就在部门的躺椅上凑活一宿。
二线:无缝对接 服务一线连轴转
在接到校部接待任务后,集团领导高度重视,总经理於延琴率管理、服务团队前往同济君禧大酒店和上海电力学院作学习和考察,围绕政策执行、制度落实、流程管理、细节处理以及VIP接待等案例进行互动,为接待评估专家们做好了充分准备。
专家入住前正值端午小长假,所有管理层放弃休息时间,於延琴亲自带队巡视每一间客房,对房间内的设备设施、布草摆设、卫生死角等进行最后的检查;对餐饮新推出的菜肴一一进行试菜,对每一张菜单的合理性进行复查;到前台确认房卡、取电卡,并逐一试用;到会场确认音响调试情况等。
为了确保接待期间各方信息传递沟通的准确高效,特组建微信群,一线业务经理、二线各部门负责人及时在群内互通信息、互助补台。VIP接送服务,专家一进入楼内公共区域,群内即刻知晓,便会有经理或服务员上前迎接引导。
接待方案完备与否将直接决定接待工作顺利与否。在专家入住前,集团已多次召开内部协调会,不断完善接待方案,前后经历四稿,认真部署、落实细节、责任到人。入住期间,每天早上召开碰头会,总结前一天的工作情况,及时调整接待方案,不回避、不拖拉、不推诿。
按照四星服务要求,集团目前的一线人员配备显然是不足的。但集团从来不养闲人,一人多岗、一专多能是集团素来的用人原则。此次接待,顶着一线服务员不足的压力,管理层全部下一线,每天早上6点15到岗,连轴转14小时以上;餐厅服务员不够财务人员放弃本休顶上,一样传菜上菜、铺台打扫;工程部安排24小时夜间值班,为全楼设备设施的正常运作保驾护航。
我们是一个“像军队、像家庭”一样的集体——既有严明的纪律、顽强的意志,又有互帮互助、不分彼此的和睦,每一个乐乎人都在感召这样的集团文化,每一次重大接待都是我们践行集团文化的机会和平台。集团通过每一场重大接待的磨练不断积累经验、提升服务、凝练文化。我们愿做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与“品质”较劲、与“细节”死磕,让服务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