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发布企业员工流动率调查报告
企业员工的自由流动,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和重要特征,也是衡量人力资源市场灵活性和劳动者就业稳定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近期,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促进中心以全市劳动用工登记备案管理系统的大数据为基础,按照简单随机抽样的原则,从全市数十万家企业中抽取了3240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并据此发布《乐业报告》系列之《上海市企业员工流动率调查报告(2016)》。
为了便于量化反映企业员工流动的频率和规律,该报告根据调查结果编制了上海市企业员工流动率指数。单个企业的员工流动率是指,企业过去半年离职的员工人数与企业员工总人数的比值;所有样本企业员工流动率的平均值,即为总体的企业员工流动率。
企业员工流动率总体呈现小幅震荡趋势
劳动者就业稳定程度有所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下半年上海市企业员工流动率为10.7%,环比上升0.5个百分点,同比上升0.3个百分点;从近几年来的变化趋势看,本市企业员工流动率大体上在10%-12%之间小幅震荡。
专家分析指出,企业员工流动率既不是越高越好,也不是越低越好。企业员工的合理流动,是企业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劳动者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的需要。过于频繁的人员流动则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和经营风险。对于劳动者而言,频繁跳槽也不利于积累职场经验,甚至可能影响个人的职业发展。近年来上海企业员工流动率总体呈现小幅区间震荡的趋势,这是劳动者就业稳定程度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
本市户籍劳动力流动率总体保持稳定
外省市来沪人员流动率在经历了为期三年的波动后总体呈现下降趋势
从不同劳动力群体的流动情况来看,本市户籍劳动力的流动率为8.4%,环比下降0.4个百分点,同比上升0.4个百分点;本市户籍劳动力的流动率,低于总体企业员工流动率2.3个百分点,近年来稳定保持在8%左右。
调查数据显示,上海企业吸纳的外省市来沪员工,2016年下半年的流动率为15.6%,环比上升4.0个百分点,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高于总体企业员工流动率4.9个百分点。
从近年来的数据看,上海企业吸纳的外省市来沪员工的流动率,上半年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下半年处于较高水平。这表明来沪人员上半年的就业稳定性较强,下半年由于受到节日因素的影响,员工流动性明显上升,季节性特征较为明显。
从来沪人员流动率的波动幅度来看,外省市来沪人员的流动率近3年以来经历了一轮较大幅度的波动,尤其是2014年上下半年的波动幅度达到近年来的峰值9.2%,显著高于该指数自2010年建立以来波动幅度的平均值2.4%。此后的2015年、2016年的平均波动幅度则回落到3.5%,波动幅度明显收窄,并呈下降趋势。
专家分析指出,随着上海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来沪从业人员已成为推动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其来沪就业的“盲目性”逐渐降低,技能水平则在不断提升。不少企业也从以前只靠工资留人、高薪挖人向加强人文关怀、自主培养技能人才方向转变。与此同时,近年来本市也推出了一系列服务举措,“春风行动”在来沪从业人员和用工企业之间搭建起了供需平台,就业服务的专业化、精细化和个性化水平不断提高;居住证签注流程也进一步简化、来沪人员灵活就业登记覆盖面进一步扩大、职业技能培训补贴范围不断扩大等政策利好也为来沪人员在上海的稳定工作和生活提供了便利。
应届毕业生就业稳定度不高
技能人才一匠难求、就业稳定
调查结果表明,应届毕业生的流动率为12.9%,高于总体企业员工流动率2.2个百分点,比大学生群体的总体水平高出将近一倍。专家分析指出,应届毕业生年富力强,善于学习,可塑性强,敢拼敢闯,这些优点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招聘更多的应届毕业生。同时,也有一些应届毕业生由于求职就业的准备不充分,对人力资源市场缺乏全面、准确地认识,一味地好高骛远,频繁更换工作,既不利于积累职场经验,还可能影响个人的职业发展。专家表示,应届毕业生在求职就业季应早做准备,充分了解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立足现实,根据自身条件合理定位,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才能降低求职成本和“入错行”的风险,提高就业稳定程度。
调查数据同时显示,技能人才的流动率仅为5.3%,环比上升0.3个百分点,同比下降1.6个百分点。技能人才流动率低于总体企业员工流动率5.4个百分点,与其他各类劳动者群体相比较,技能人才流动率最低、就业最为稳定。
专家分析指出,随着上海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不断上升,技能人才的高需求率和低流动率使得“一匠难求”的现象成为上海人力资源市场的新常态。“十三五”期间,借助积极申办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的契机,本市将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打造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提高高技能人才国际化水平,逐步形成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比例结构合理分布的总体格局。
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员工流动率相对较高
制造业员工流动率趋于稳定
从不同行业的员工流动率来看,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员工流动率相对较高,均超过14%,分别比总体企业员工流动率高出4.0和3.5个百分点。
专家分析指出,服务业企业大多数岗位的就业门槛相对较低,岗位可替代性强,而这类行业的“主力军”年轻一代更看重职业潜力、晋升机会,所以员工流动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其中,金融业发展由于受到“互联网+”等因素的影响,处于转型期的传统银行业利润增长放缓,柜面业务向网上业务转变,内部岗位调整明显增多。同时,非银金融机构的大量出现和快速发展,也大大提升了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吸引了大量银行业人才的外部流动。此外,随着政府管理部门对互联网金融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第三方支付、P2P等行业经过一轮大洗牌后,部分企业非正常经营导致的规模退工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金融业员工流动率。
从制造业的情况来看,2016年下半年制造业企业的员工流动率为8.3%,低于总体水平2.4个百分点,环比下降3.7个百分点,同比下降2.6个百分点。从近年来的发展趋势看,制造业员工流动率在经历了为期两年的波动后逐渐趋于稳定。
专家分析指出,“十二五”期间,上海产业结构调整从最初的被动调整高耗能项目促进节能减排,扩大到主动调整“三高一低”企业服务于经济转型发展,再逐步转向以战略性调整推进重点区域整体脱胎换骨、转型升级。伴随着这一进程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外迁或关闭,制造业初步完成转型升级,员工流动率在经历了较大幅度的波动后渐趋平稳。
民营企业员工流动率高于平均水平
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培养文化凝聚力是关键
民营企业是吸纳上海劳动力的主力军。调查结果显示,民营企业的员工流动率为13.2%,比总体员工流动率高2.5个百分点。其他各类性质的企业员工流动率,均低于总体平均水平。
专家分析指出,与国有企业或外商企业相比,民营企业的综合实力、发展前景及内部管理机制等相对较弱;特别是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民营企业抗风险能力有所下降,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方面并不具备太多优势,员工认同感和归属感不足,稳定性不强。如今年轻一代更看重发展前景和企业文化,民营企业也应加强自身竞争力,把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企业人才培养和储备、推进有特色的企业文化等方面作为企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环节。
小微企业员工流动率较高
大中型企业员工流动率低于总体水平
调查结果表明,50人以下的小微企业占总调查企业数的四成,员工流动率高出平均值2.7个百分点;100人以上大中型企业员工流动率为8.7%,低于平均值2.0个百分点,总体相对平稳。
专家分析指出,小微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繁荣经济、增加就业、推动创新、改善民生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小微企业在开拓市场、创造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应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让员工看到个人在企业中的职业发展前景。同时,劳动者也应把握小微企业的发展机遇和前景,提高自身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丰富职场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