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上海将打造多个为老服务圈
今天(10月9日)是重阳节,《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近日发布。根据最新预测,2020年预计本市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超过540万,占本市户籍人口比重逾36%。不过,申城老人的生活将更方便,“十三五”期间,上海根据老年人的活动半径,分层次、分区域合理布点社区为老服务设施,打造多个居家生活圈、邻里互助圈、居村活动圈、社区托养服务圈、街镇综合服务圈,在每个圈老年人都能得到帮助。
目前养老机构达699家
记者了解到,“十三五”期间,上海户籍人口深度老龄化将作为一种社会常态,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低龄老年人口快速增加,高龄人口平稳增长,老龄人口比重持续加大;独生子女父母成为老年人群主体,纯老家庭、独居老年人不断增加;非户籍常住老年人口逐渐增加。从2016年到2020年,预计本市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约20万,到2018年预计突破500万,2020年预计超过540万,占本市户籍人口比重将超过36%。
“十二五”期间,上海城市养老保障体系统筹发展,新农保和城乡居保制度并轨,形成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制度,并与城镇保制度之间实现转移衔接。
同时,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据透露,目前全市共有养老机构699家,养老床位总数达到12.6万张;累计建成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442家,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634个,社区聚家养老服务人数达到30万人以上。
启动长期护理保险试点
记者了解到,“十三五”期间,上海将继续完善养老社会保障体系。
一方面将统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现新农合与居民医保的制度并轨。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高老年人的支付能力。相关人士解析,在国家政策框架下,结合上海实际,启动本市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建立长期护理的筹资、评估、支付、服务、监管等体系。支持和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大力开发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产品。
同时,将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统一的老年综合津贴制度。对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按照不同年龄段,提供涵盖高龄营养、交通出行等方面需求的津贴。
此外,“十三五”期间,上海将建成老年医学中心等1-3家集“医、教、研、防”为一体的老年医学中心和若干老年医学重点学科临床基地,推进老年医疗中心建设,鼓励三级医院发展老年医学专科,支持部分二级医院向区域老年医疗中心转型。另外,到2020年,全市养老机构床位数将达到15.9万张,按照户籍老年人口数1.5%的标准推进老年护理床位建设;同时,全市将新增400家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长者照护之家实现街道(乡镇)全覆盖。
打造多个为老服务圈
根据老年人活动半径,分层次、分区域合理布点社区为老服务设施,形成覆盖城乡、以“五圈”为主要特征的“一站多点”设施网络。
街道(乡镇)综合服务圈:全市在街道(乡镇)层面建设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200家以上,将社区内各类为老服务设施相对集中设置,并依托信息化管理平台,统筹为老服务资源,提供“一站式”服务,方便群众办事。
社区托养服务圈:全市力争建成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长者照护之家等社区托养机构1000家,强化对失能失智、高龄老年人的照护功能,并加强医养结合、拓展社区助餐服务功能,扩大受益面。
居村活动圈:每村每居至少建设一家标准化老年活动室,全市建成6000家以上。
邻里互助圈:在小区、村民小组层面鼓励和扶持利用居民自有住宅、闲置房屋,建立若干个社区睦邻点,推动老年人互助式养老,上海计划培育示范睦邻点2000家。
居家生活圈:通过居室适老性改造及楼梯、小区公共环境设施改造,让老年人获得安全、无障碍的居住环境。
同时建立全市统一的综合为老服务信息化平台。在市级层面,建成面向全体市民的为老服务网络门户,方便市民网上办事,发布为老服务信息。推进信息化平台与公安、卫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各有关部门、残联等社会组织、各区业务对接,建立涵盖服务需求、服务项目、服务队伍、服务设施和养老政策等的“综合为老服务数据库”,对全市的为老服务信息进行数据共享、决策分析和监督管理。在区级层面,统筹政府部门及社会机构的各类养老服务信息资源,实现统一需求评估、服务分派、监管管理等功能,建立区级为老服务数据库。在街道(乡镇)层面,延伸信息网络,实现咨询、受理、社区层面资源调配、服务质量监管、需求调查等功能。同时,鼓励社会企业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为老年人提供养老信息服务。
来源:新闻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