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音聋"示警服务行业职业病 第三产业职业病引关注

10.08.2015  09:03

  据《劳动报》报道,上海职业病数量总体平稳下降,但KTV、酒吧等服务行业职业病数量增加,小微企业员工是高发人群。记者日前从上海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职业健康处获悉,上海职业病存在从第二产业这个主要区域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

   形势:电焊肺和噪声聋最多见

  随产业结构调整,各地职业病数量、种类出现了不同的变化。安徽省的最新调查就显示,该省职业病形势依然严峻,存在“旧病未了、又添新伤”的现状。据统计,2014年安徽共收治职业病患者7734人次,一些此前从未“报告

  过的病例开始出现,比如手臂振动病、职业性森林性脑炎、高原性心脏病等。对此,上海市安全监管局职业健康处处长梅灿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安徽省出现的手臂振动病、职业性森林性脑炎、高原性心脏病等早就在职业病目录之内,只是随着各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矛盾的凸显会有所变化,就这三种病例目前在上海还没有发现。

  “上海这两年职业病的数量一直处于总体稳定、持续好转的发展态势,总量持续下降,从最初接触时的300多例到现在基本控制在200例以下。种类以电焊肺和噪声聋为主,前两年也有一些因化学粘剂引发的急性中毒事件。”梅灿华透露,去年的一项调查表明,本市涉及接触职业病危害的职工,超过八成是在非公企业,尤其是在小微企业中,他们的职工正成为职业病危害的高发人群。在职职工特别是从事有毒有害作业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健康保障亟待加强。

   新现象:第三产业职业病引关注

  随着上海落后产能的淘汰、一般制造业外移,职业病不仅在数量和种类上发生了变化,也从第二产业加工制造业这个主要矛盾阵地向第三产业服务业蔓延。

  梅灿华告诉记者,近来本市安全监管局已经陆续收到来自KTV、酒吧职工的投诉,反应长期高音量的工作环境给耳朵带来了很大的负担,也有不少职工已经通过职业病鉴定的方式被认定为“噪音聋”。“这是一个信号,说明职业病的发生不只集中在第二产业,有向第三产业蔓延的趋势。

  梅灿华解释,在国外一些先进发达国家,职业病的关注点主要是集中在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但在我国,职业病目录中大约98%以上还是集中在第二产业———加工制造业。上海作为全国发达城市之一,第一产业的布局十分少,第二产业也在逐步递减,反倒是第三产业处于急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一领域的新型职业病需要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

   趋势:安全生产迈向全民健康

  谈起今后职业病监管部门的主要工作方向,梅灿华透露,现阶段仍旧以解决主要矛盾为重点,但在安全生产事故得到平稳控制的基础上,推动企业的工作环境从“安全”向“健康”进步是必然趋势。

  “现在有很多职业伤害还未被列入职业病目录,包括腰肌劳损、颈椎病、过劳死等等,但实际这些病症对人体的伤害也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有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有超过6.5亿的劳动人口受到亚健康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困扰,过劳死现象也不断出现,亟需具有专业健康管理的人才来帮助职工管理健康或咨询健康方面的知识。

  据测算,我国健康管理的年市场份额在600亿以上,对企业而言,在职工健康管理上投资1元钱,在医疗费用上就可以减少8至9元。但目前全国每年因工伤事故直接损失就达数十亿元,职业病的损失近百亿,每年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达800亿元。这些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职业病监管仍处在基础水平,要向“全民健康”发展还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