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社会学院:党建应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

16.08.2014  16:43
      党支部一定要发挥战斗堡垒的作用。但是怎么发挥呢?“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社会学院分党委提出了这样的工作思路。   制度先行党建结合教学科研         制度先行,规矩方圆自然成。2012年5月底,学院分党委召集分党委委员、支部书记、各系主任召开研讨会,就围绕院系中心工作,将支部工作落到实处,充分发挥教师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进一步发挥教师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的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学院分党委制订了《社会学院关于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的意见》,并在党政联席会上通过后实施。       这份《意见》明确了支部的工作职责,即在基本的党建工作以外,要协助系主任推动本系的科研工作,提升凝聚力、归属感,培育教师的团队精神,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学院分党委根据各支部年度工作计划和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建立支部评优工作机制,每年年底进行评比,对优秀支部给予一定奖励,对未完成工作计划指标的支部提出批评。学院还将根据考评结果计算各系支部书记的工作量,并计入年终业绩点和卓越津贴。       各支部结合专业特色,开展了“社学研”结合的特色组织生活,协助系主任定期组织学术交流与研讨,包括院系教师学术交流、校际学术交流、专家讲座,师生科研交流等,还组织本系教师各类科研项目申报的集体开题、集体论证。学院分党委与系主任达成共识,党务工作与业务工作结合,共同发展。在科研上,支部牵头,系里配合。不管是搞学术活动,还是考察新农村建设、社区等,系里都会帮一把,推一下。张广利介绍说,“系主任都很支持,制订了计划。”       教学上,为提高教学水平,老师们想听什么样的讲座,可以申报选题,支部与系里一起外请专家来校开设讲座,“资金上学院分党委和系里按1:1出资”。       各个支部结合本系的教学、科研特点,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学院的凝聚力进一步提升。老师们表示,“平时除了上课,在一起交流、沟通的机会比较少”,支部创造机会让大家一起交流,他们很支持、认可。       学院有89位教师,35岁以下的占了一半,近几年更是掀起一小波“婴儿潮”。“搞活动,以家庭为单位更带劲儿”,学院分党委在今年4月组织了趣味运动会。老师们拖家带口,“全家总动员”,参加活动的同时更增进了相互的了解。   多方共建打造自我教育平台         社会学院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大特点是与地方党组织共建。这是双赢互惠之举,也是高校党员服务地方的有效形式。近年来,社会学院与奉贤区南桥镇、江苏昆山周市镇、凌云社区梅陇三村等地的党组织共建。双方找准结合点,优势互补,注重实效,让党员找到了自我教育的实践平台,激发了对支部活动的参与热情,也提高了支部活动的吸引力,增强了凝聚力。       学院分党委与江苏昆山周市镇、奉贤区南桥镇共建学生实习基地、党性锻炼基地。老师们就自己所研究的领域展开社会调研,同时提供咨询,参与社区建设;学生们到当地的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实习,甚至还策划组织一些社区活动,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推开行政管理系的办公室,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色植物扑入视线。他们把凌云社区梅陇三村党支部的“一平米菜园”活动引入学校,构建起了“绿色办公室”。老师们都觉得在“绿色办公室”里工作,心情非常好。梅陇三村党支部是上海市的优秀党支部,而且位于学校周边区域。他们所在社区的建设和管理正好与行政管理系的研究领域相吻合,有很多可以合作共建的内容。自2012年11月以来,行政管理系党支部通过参观、座谈等形式了解了梅陇三村支部建设的成果,还就很多社区发展问题进行了讨论。梅陇三村党支部为行政管理系的学生提供了很多调研的便利,行政管理系支部也邀请对方来校开讲座和座谈。   学生党员培养以专业服务社会         实践活动是党员先进性培养和锻炼的重要抓手,社会学院分党委着力在实践中历练和打造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意识和服务意识,同时,发挥学院的专业优势,依托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和学校五星级社团——微笑益GO,开展校外志愿者服务。       在校内,学生党员的服务活动主要面向新生。新生报到日,学院的党员服务队为新生报到、搬迁、熟悉校园等提供服务;学生党员主动承担新生督导的工作,深入到每一个新生寝室,指导新生顺利适应大学生活;新生快乐成长营里,学生党员充分发挥同伴群体的积极影响作用,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和一片热忱之心,以贴心的服务和陪伴帮助新生更好地成长。       学院学生党员校外实践的服务对象包括农民工子弟、流动青少年、脑瘫儿童、自闭症儿童、住院患者、初中生、NGO公益组织等。       从2012年起,每逢5月、11月的周五,“小小科学家奉贤8所农民工子弟小学科技行”项目都会开启。两年来,960余人次参与服务,服务对象达到1400余人。除了每周一次的服务外,还有科技画展、科技游园会、科普角、科普黑板报、科普知识宣传册、科普知识小竞赛等一系列活动。       生活在浦东三林镇同济村的农民工子女,经常能感受到来自大学生哥哥姐姐的温暖。他们受惠于社会学院同济村乐知学堂支教项目。该项目已持续3年,学生们每周六给这些孩子进行课业辅导。       学院的青年志愿者协会和微笑益GO组织学生党员去福星小学,通过德育方面的培训和支教活动,帮助福星小学的学生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端正的学习态度。       他们还与公益组织合作。例如,与复启教育、英国救助儿童会合作,帮助奉贤工业职业学校的学生建立职业发展社团,实现助人自助;与“牵手上海”志愿者招募合作,推进致康园脑瘫儿童康复项目;与上海星惠社工师事务所合作,为外来务工家庭子女提供课业辅导和心理疏导服务,等等。       “党员不应只是一种身份,而是应当真正为社会作贡献。参加志愿服务是我们最能达成为人民服务目标的途径。”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的负责人耿菲菲觉得,志愿服务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领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义,同时也促进了专业学习,因为这“比理论学习更具体”。       张广利说,基层党组织要发挥作用,就要有号召力,要干实事、解决问题、说话算数,社会学院的各个党支部正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以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准,坚持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力求真正发挥战斗堡垒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