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免费送"背后暗藏玄机 骗取快递费赚利润

20.06.2016  18:31

  随着欧洲杯火热开赛,不法分子也在绞尽脑汁地想借这阵“东风”,赚一笔。有市民反映,在朋友圈看到转发集赞赢正版球衣的活动后,不仅转发集赞还付了运费,结果收到的“正版球衣”却是个山寨货。而记者发现,类似这样有猫腻的朋友圈“免费送”由来已久且种类繁多,上当受骗的消费者也不少。

   利用朋友圈熟人信任行骗

  近日,刘先生在微信朋友圈看到好友分享一则消息:“我朋友的新店开张啦,推广期间,限量赠送开业好礼,只需扫一扫关注她的微信号,将朋友圈第一条转发朋友圈,集满88个赞后即可免费领取价值398元的欧洲杯明星球队球衣一套。数量有限,先到先得。”文字下面还配了法国、比利时、德国三支明星队伍明星球员的球衣细节图片和“朋友”的二维码。并且在底下评论“我已经领到啦!是正品!

  刘先生是个超级球,一看是好友的朋友开的店,认为不会有假,他于是加了这位“朋友”微信。该“朋友”给了他一份模板,并说要想得到球衣,必须按照模板转发到朋友圈,并集满88个赞后,第二天要回复“我已经领到啦!是正品!”让自己的朋友们都看到。

  于是,刘先生按照对方要求,转发并集赞截图。其间也有不少朋友也纷纷加入了转发集赞的队伍中。

  6月12日,当刘先生满心欢喜地付了29元运费,打开快递包装的时候,却傻眼了:这粗糙的做工、化纤的布料,甚至连球队的logo都印得不伦不类,一看就是山寨货,成本或许也就几块钱。

  利用朋友圈半开放的私密性和朋友间的信任行骗,刘先生觉得仅凭自己一人之力无法控制骗局蔓延,于是事后他向当地派出所进行了报警求助。

   骗取快递费赚利润

  记者发现,像刘先生遭遇的类似骗局并非少数。此前在朋友圈被刷屏的“免费送”信息可谓各式各样:“菩提子佛珠”、“瑞士名表”、“香奈儿口红”、“手机流量”等,其套路却是换汤不换药。

  记者近日就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点开一条“24G流量免费送”的链接,按照要求输入手机号码,网页立即显示流量包领取成功,但是要分享到三个微信群或者朋友圈才能领取成功。再点开一条“免费流量红包大放送”,也是提示输入手机号码,分享朋友圈24小时之内,流量包到账。

  其实,这是不法分子以免费送流量为噱头吸引大家点击,骗取有效号码、窃取个人信息。在用户将这些链接分享到微信群或朋友圈后,均会显示“免费送12G流量”、“这个是真的,小伙伴都领到了”等字样,因为微信朋友圈大都是熟人,很多人出于对朋友的信任,也会打开链接。有些类似链接还要求“48小时不能删除,否则领不到流量”,诱骗更多人点击。

  而事实上,腾讯并未有这样的审计功能;再细心查看一下,所谓的流量包也从未充值到申领者的手机号上。

  就“免费送”的产品类别而言,记者总结大致有以下三类:第一类是虚拟商品,如商家承诺赠送话费充值卡、餐饮企业的电子抵金券等商品;第二类是商家赠送服务或者消费体验,这类促销活动相对可靠,但是商家提供的免费名额较少,经常是活动一推出名额就被抢光;第三类就是免费赠送商品,这些商品大多为手链、手串、太阳镜,甚至不排除“价值不菲”的物品。

  对于第一类情况,商家往往是要窃取消费者个人信息;而对于第三类情况,在消费者被这些物品吸引之后,商家往往会告诉消费者这些物品虽然不收钱,但是需要消费者支付数十元不等的邮费。

  而这些免费送的“品牌商品”一般都是从网站批发,成本价极低。之前有媒体报道,朋友圈对外宣称298元的黄金叶吊坠实际成本仅3.8元,这种情况下在收取近30元的邮费,商家每单的净利润就有几十元。

   警惕虚假宣传勿贪小利

  那么,对于这种“免费送”的性质,在法律上又当如何认定呢?

  据了解,对于网络购物,除了一些特殊商品之外,消费者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且无需说明理由。但如果经营者真正免费赠予物品给消费者,则两者之间形成赠予合同的法律关系。此时,依照我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如果赠予人并不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那么对于赠予品的瑕疵,赠予人不承担责任。

  故此,如果商家并未收取商品本身的费用,只是让消费者负担了正常运费,并不影响赠予关系的成立。

  另外,诸多的此类商家,其注册地多与消费者不在同一城市,且不乏虚假注册,所以消费者在发现受骗之后,往往很难准确找到商家。受到欺骗的消费者进行维权时,会陷入多重困境。

  因此需要提醒的是,面对朋友圈里诸多的“免费送”活动,当时刻警惕其中隐藏的陷阱,能够有效避免权益遭受损害的办法,就是勿贪一时的便宜,避而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