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科技创新一定要“有用” 记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陈芬儿
【最新研究】研发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
现代药物很多都是通过化学合成的分子药物,而有机化学合成是药物研发中的重要一环,所有新药研发成果都必须经过这一道工序才有临床意义,否则就只能是论文里的分子式。
研发新药和研究制药技术,陈芬儿都不陌生。将实验室或论文里的新药生产出来,或者对药物原有的制作工艺进行创新,就是他的重要成就。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有扎实的理论研究作为基础,并且能够将之转化为核心技术,用于解决一大类药或一系列药物的生产。
d-生物素,又名维生素H,是蛋白质和脂肪中间代谢中的一个重要辅酶,它具有抗衰老的作用,维持着人和动物正常生长发育,并且可以保护人和动物的皮肤、羽毛和骨髓健康。人体缺乏d-生物素,不仅会导致皮肤粗糙,甚至会引发牛皮癣和红斑狼疮等顽疾。
d-生物素的合成技术被瑞士的罗氏制药公司垄断了50多年。2001年,陈芬儿团队历经10年,研制出了更便捷巧妙、更高效低廉制造d-生物素的方法,在国内投产后,使得该药物的生产成本从每公斤1.5万元,降到每公斤0.25万元,使我国从d-生物素的进口国转变为出口国,打破了罗氏公司的国际垄断——将原先罗氏公司的垄断销售价每公斤5.5万元降低到0.55万元,罗氏公司被迫停产。
罗氏公司先后提出以10万美元的月薪邀请陈芬儿加盟,1000万元买下这一专利,并为他在欧洲建实验室等条件,都被陈芬儿一一拒绝。陈芬儿说,实验室只能建在中国上海,建在复旦大学。2005年,罗氏公司出资3600万元,在复旦建立了联合实验室。
此外,陈芬儿合成的喜树碱类抗癌原料药,原本在国际市场上每公斤售价300万元人民币,而现在每公斤只要10万元人民币。原来的成本是100万元,现在的成本只要1万多元。他研发的双氯芬酸类药物,从中国出口到全球152个国家,每天造福数以亿计的患者。
【创新建议】创新研究不是仅仅为了写论文
“如果说我40岁以前的研究都是出于我真正的兴趣,那么40岁以后的研究更多的是为了责任——研究最终都是为了造福大众,而不是印成论文了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让外国人来进口我们的东西,这让我有很大的荣誉感。”陈芬儿说。
但是,研究成果产业化是一个非常痛苦和纠结的过程。因为科研团队在现有体制下,仍然以论文评价为主,“就算老师不在乎论文,学生也要发表论文。但我们课题组一旦发现高选择性、具有创新性的成果,通常不发表文章,只申请专利。”陈芬儿说,这对于学生包括青年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困难的选择。
陈芬儿说:“我们也有论文,但发表论文并非我们最主要的追求。我们追求的是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药物研制为社会和人类造福。我们现在享受的是前人多少代的努力创造的成果,那么我们这代人,也应该给后代留下些什么。”
会议室的墙上,贴着一张爱因斯坦的海报,那是陈芬儿从爱因斯坦的母校瑞士联邦理工学院带回来的。他说,要让每位学生“看到海报就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要怎么努力,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