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知识、启发心灵的收获之旅 ——选修复旦大学暑期FIST课程“科学研究方法和论文写作”有感
这个暑假,作为一名即将入学的复旦大学博士生,我修读了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开设的一门暑期FIST(Fudan Intensive Summer Teaching)课程——卢宝荣教授领衔的“科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一节不落地学完整个课程之后,回想起十天的紧张学习,可谓收获满满,感触良多。
复旦大学FIST课程的暑期集中授课模式值得称道,它提供了课程的多样化选择,使得暑期有空的同学乃至社会人士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选择合适的课程。这不但方便了我们这些即将入学的准复旦人,为我们尽快熟悉学校、建立人际网络提供了机会,而且免费向社会开放也体现了学校为社会培养人才、教育服务于社会的宗旨。
“科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课程,是一门科学与艺术相融合、精彩且不乏实用性的课程。它为致力于开展科学研究,并希望将科学研究成果以高质量论文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同学点亮了一盏指路明灯。选课的同学都喜欢科学研究,希望发表高层次的论文,但是普遍没有经过系统训练。主讲教师卢宝荣教授正是基于这一点,在繁忙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之余,连续十余年坚持开设这门课程,这本身就非常令人钦佩;高校大多数教授更倾向于驾轻就熟地开设自己专业领域相关的课程,而卢教授愿意开设这样一门非本专业的通识类课程,也体现了他能够急学生之所急,乐于帮助学生成长的公益精神。
如果说科学研究都是基于假设的研究(Hypothesis-Driven),那么这门课程的开设其实也隐含了这样一个基本假设,即无论专业领域、无论学历层次,在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中都有一些基本和共通的方法和套路。我们的课程验证了这一假设,选修这门课程的同学们虽然来源广泛,来自本校、上海其他高校甚至其他省份的高校,有文、理、工、商、医等多种专业,从本科到博士的不同学历层次,但是课堂教学也基本做到了“one size fits for all”,本科生不会觉得太深,而博士生也不会觉得太浅,大家都能从中获得不同程度的收获和感悟。
具体而言,“科学研究方法和论文写作”课程有着如下特点值得学习:
其一,一流的师资团队,确保课程教学的前沿性、权威性和国际视野。主讲教师卢宝荣教授是不折不扣的科研达人,发表了大量高质量的SCI论文,同时他儒雅博学、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绘画、摄影爱好等均达专业水准,这使得他的课程充满了艺术气息,做到了科学与艺术的良好结合。授课中他使用了大量类比,如写论文与修房子,选题与绘画摄影的构图选景,论文重点突出与摄影对焦,好的文章与漂亮的人等。课程还邀请了同样有着海外求学与科研经历,同样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杨洪全教授结合自身的科研经历,带领大家体悟如何发现科学问题、如何开展科学研究、如何发表高质量论文。而本门课程的第三位老师——美国两大SCI学术期刊的责任编辑Catherine M. Ketcham博士,则用原汁原味的美式英语,以一个责任编辑的视角,向大家就如何写一篇适合发表的学术论文、如何与期刊编辑打交道、如何按照期刊的要求进行论文修改等进行了现身说法。三位课程教师所讲内容各有侧重且相互支持和补充。
其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技巧,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在课程教学中,理论内容讲授配以精彩的案例分享,确保教学深入浅出。课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做到以学生为本。卢老师深谙调动课堂气氛和激发同学参与的技巧,在他的启发下,同学们由略显拘谨需要点名回答问题,到踊跃发言分享不同学科的案例,课堂上甚至出现了热火朝天的激辩场景。课程助教蔡老师则全程陪同大家,并在课程之初、期中和期末,多次定期向同学征询课程建议,确保随时调整授课内容和形式,做到因时制宜、因人而教。
其三,课堂渗透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教育,实现非德育课程的德育功能。当前西方道德教育提倡“融合教育模式”(Integration Model),即将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各门具体的专业课程中进行。本门课程中,老师们国外求学的经历,为学做人的故事,让同学们都心有所悟;而卢老师在课堂中时而提及的绘画和摄影的内容,给大家分享的创作作品,让同学们在心生艳羡的同时,开始默默决定要增加自己人生的“宽度”和“厚度”,在追求科学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情商”和“美商”,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在喧嚣忙碌的生活中做一个平静的人。本门课程没有太多的道德说教,却在以亲身经历为主的言传身教中,实现了“隐性”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取得了“润物无声”的效果,是一次多学科滋养人的成功尝试。
另外,课程中还顺带为即将入学的新生们介绍了学校情况、学术规范等,起到了某种程度的“入学教育”的效果;而课程即将结束时的学员分享活动则让学员们踊跃交流,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新生们还未正式入学就已建立了人际关系网络。
考完试,大家一起来到光华楼前,和老师在烈日下拍完集体照,依依不舍相互告别。课程虽然就此结束了,但是我相信,多年以后,大家一定还记得每天下午,站着讲了一天课的卢宝荣老师那句温暖的话语:“我又听见钟声响起了,大家辛苦了,感谢大家又一天的坚持和陪伴,我们明天见!”我也深信,在大家的心中,科学研究的梦想早已悄悄拔节抽穗,大家都希望尽快带着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开始自己科学研究的原始积累;获得的艺术熏陶也让很多人开始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开始培养一个可以成为特长的爱好;而收获的友谊则定会让同学们在前行的路上,携手相牵共同进步。总之,大家一定都热切希望将这门课程给予心灵的触动尽快付诸行动!
这个夏天很有意义,起码是因为我们共同修读了这门课程——“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论文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