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菜篮子”有了更多新选择 智能化升级菜场没秘密
美天安顺菜场引入超市化管理。
前一阵台风“安比”来临时,家住淮海西路288弄的许阿姨却不为买菜发愁,手机微信中刚安装的“食行生鲜”小程序替代了她使用多年的“买菜专用小拖车”:前一天夜里手机下单购买的蔬果、冰鲜,第二天下午就出现在楼下新安装的生鲜柜里,许阿姨只需去取走菜品,拎上楼就能开火烧菜。
在安顺路220弄纺大小区,居民朱师傅使用手机软件“买小菜”的本领也大有进步。原来,自从小区附近的美天安顺菜市场改造为标准化“2.0版菜场”后,朱师傅在菜场也学着用手机扫描菜价标牌上的二维码,查看生产地和物流过程,方便又安心。
日前发布的《中共上海市委关于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意见》中提出,上海要打造令人向往的品质生活新高地,增加多层次、高水平公共服务供给,注重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在长宁区,升级版标准化菜场、智慧微菜场、蔬菜直供进小区等为老百姓的“菜篮子”提供了智能化、便利化和更为标准化的选择,但遇台风、高温轮流夹击,居民们担心的菜价上涨、品种和品质不稳定等问题能否随着新业态的出现而彻底解决,仍需政企多方努力。
“扫一扫”追溯商品全流程
“想吃什么随便看,手机扫二维码原产地、产品介绍都有。”一个工作日傍晚,在安顺路凯旋路路口的美天安顺菜场,理货员小刘一边将包装好的切片西瓜、菠萝放进货筐,一边向来往顾客推销当天上午刚到货的新鲜蔬菜。
去年11月,位于九华邻里中心二层的美天安顺菜场开业。作为“2.0版标准化菜场”,这里不仅具备统一标识、统一管理、统一结算、统一服务、统一品牌等“1.0版标准化菜场”的基本配置,购物环境、收银方式、整体运营都与一般的连锁超市无异。略有不同的是,这家“2.0版菜场”的商品标牌上除货号、规格、等级和价格外,还有一个二维码,手机一扫就能追溯整件商品从“出生”到最终摆上货架的全过程。在收银处,除有两名收银员“站岗”的人工收银台,还有一台自助收银机,顾客自行扫描商品条形码,选择支付宝或微信付款,就能快速完成“无人收银”。
靠近轨交10号线龙溪路站的美天虹梅市场,是一家位于地下一层的“2.0版菜场”。站在虹梅路4030号大门口,人们可能会惊讶于眼前“只有一部电梯”的景象,此时,电梯口负责水果摊位的工作人员会帮忙按下电梯下行按钮,笑呵呵地说“菜场在楼下”。来到地下眼前是另一片世界,各种绿叶菜、瓜果、菇类依次排开,3.6元/斤的广东菜心、4.8元/斤的茭白、4元一大包的蟹味菇都是再平常不过的菜场价格。径直走到底,肉类柜台上摆满每天新鲜直供的黑毛猪和普通猪。虽然面积不比安顺菜场,但虹梅菜场的农副产品同样种类齐全,也安装了一台无人收银机。不过,收银员说,来买菜的多是周边居民,“大家还是比较习惯人工收银”。
供应链管控引入“菜篮子”
在2平方公里内居住了7.3万人的周家桥街道,仅有的一两家标准化菜场显然无法满足居民的“买汏烧”需求。
“长宁区东部寸土寸金,设置800至1000平方米的标准化菜场,土地制约不小。”九华集团上海美天副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顾志君说,长宁根据自身狭长型的区域形态特点,以“中心点+卫星市场”的结构在全区10个街镇布局菜场,每个街镇至少设置一家面积近1000平方米的标准化菜场,在买菜需求突出的居民区则布局数10平方米至最大200平方米不等的微菜场或小菜店,借助存量资源释放民生服务空间。
万航渡路2548号的美天三角场菜市场已有60年历史。去年12月,经过搬迁污水池、提升卫生标准、精简经营户和摊位、设置直供蔬菜专门店等升级措施后,三角场菜场以“2.0版”标准化菜场重新亮相。今年1月,记者探访该店时,身着制服的经营户已能熟练使用菜场统一的ERP(企业资源管理)系统进行收银、菜品管理,所有摊位均可使用微信、支付宝等移动支付。
“2.0版菜场采取集中收银,每笔订单都有后台记录,菜场对价格浮动、品种变化、销售数量都能详细掌握,不再是‘只问租金不问经营’的‘房东’。”顾志君说,使用ERP系统后菜场管理方对每个摊位的进货和出货都有精确掌握,一旦发现违规经营就能及时处置。“当天进货100斤,实际却卖了105斤,多出来的5斤一定是隔夜菜,说明商户违反了诚信经营原则。”
顾志君说,上世纪90年代,上海一批马路菜场被“请”进室内,成为第一代标准化菜场。然而,当时的菜场管理方更像物业,分隔摊位后出租给个体户。随着人力成本增加,菜场管理成本也水涨船高,经营户赚钱、管理方亏损矛盾出现。“要提高经营效益,菜场必须参与整个副食品产业经营过程。”另一个矛盾来自出租户。由于个体商户的从业素质参差不齐,不少菜场都面临食品安全和诚信经营风险。因此,升级版的标准化菜场尝试引入超市统一收银方式,将风险管控、供应链管控的理念引入“菜篮子”管理中。
2014年,金钟路平塘路路口诞生上海首家超市型菜场——美天平塘菜场。超市化的管理方式使菜场对商户的管理从松散变为集约,管理对象也从“二道贩”“三道贩”转变为有资质的品牌商、农产品基地。更重要的是,管理方真正参与菜场经营,通过ERP系统充分掌握每日的销售额、平均客单价、畅销商品,不仅体验到真实的市场脉搏,也为下一步新零售模式打下基础。
一个社区一家智慧菜场
工作日12时20分,货运司机小潘将冷链车驶入虹桥中园小区对面一处弄堂口,生鲜电商“食行生鲜”在此安装了80余个可存放蔬菜、生鲜、冷冻食品的储物柜。下车后,根据手中的电子订单,小潘将用户预订的商品扫码后分门别类地放入柜中。
这个位于哈密路公共区域的点位是小潘当天的第八站。早上8时不到,他就从位于苏州高新区的总仓出发,驱车两小时前往上海,10时左右抵达第一站绿地会议中心,直到16时完成全天18个点位的配送。
收到微信提示,前一晚预订的牛排、莴笋和豆苗均已送达,居住在虹桥中园的刘阿姨立即下楼取件。她告诉记者,今年3月,小区对面出现一排“保险柜”,原以为是普通的快递柜,没想到竟是放菜的,绿色为常温柜、蓝色为冷冻柜、金属色泽则是冷藏柜。第一次使用微信小程序买菜,刘阿姨就买了一整只老鸭,原价75元,促销价59元,新会员充值100元还送50元优惠券,这些折扣令刘阿姨和邻居们对“互联网买菜”产生好奇。
刘阿姨居住的虹桥中园附近没有标准化菜场。2017年,长宁区商务委全力推进智慧微菜场建设,截至今年5月底,仅“食行生鲜”就已在长宁开设了40家社区智慧菜场,像刘阿姨这样买菜不便的居民成为直接受益者。“网上蔬菜价格比小商贩便宜,品质更新鲜。”刘阿姨当天购买一包重约半斤的豆苗为3元。前一天,她刚刚往自己的账户内充值200元用于买菜。
在更靠近市中心的淮海西路288弄,居民潘老伯从小区安装的“食行生鲜”储菜柜中取出栗子山芋、大包燕麦片等商品。此前,他要步行10分钟以上前往新华路上的永辉超市或步行20分钟到广元西路附近的乐山菜场买菜。
近年来,长宁区“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迅速,与老百姓生活场景紧密结合,“一个社区一家智慧菜场”的体系进一步拓宽了主副食品供应渠道。
食行生鲜市场部副总监高海峰说,截至今年6月,公司在上海已设近1500个智慧微菜场,覆盖除金山、崇明之外所有区域。三类“智能储菜柜”中,常温柜存放油、米,冷藏柜温度为3℃-8℃,存放蔬菜、水果以及鸡鸭鱼肉等农产品,冷冻柜为零下18℃,存放冰冻海鲜、水饺、冰淇淋等产品。根据用户大数据分析,老百姓对蔬菜、肉类等冷鲜食品需求最高,因此每个社区三种储菜柜的比例分别为1:3:1,最大程度发挥智慧微菜场的“坪效”。
“智能菜篮子”布局待优化
在盒马鲜生、安鲜达等生鲜登上市民餐桌的当下,智慧微菜场能否补足市场缺口并维持可持续发展?
在高海峰看来,“快递柜版菜篮子”的“货等人”模式提供了更灵活的消费体验,可解决消费者“人等货”的被动。同时,企业能大胆采取“零库存”运营方式,通过前一天用户订单数决定第二天采购量,而物流压力是否陡增、储菜柜是否会爆仓也可提前预知。“生鲜电商市场尚未饱和,不同品牌专注各自细分市场,消费的最终决定权始终在用户手中。”
许阿姨向记者展示了手机中安装的盒马鲜生、天猫商城等诸多电商APP,俨然一位“网购达人”。在她居住的淮海西路288弄,不少老年居民都在子女的指导下学会“上网买菜”,大型菜场距离远、买多了提不动是主要原因。“要现做现吃的就在‘盒马’上买,1小时就送到;不着急吃的就买好放楼下‘微菜场’。”许阿姨说,安全、方便是老年人接受网购的“硬门槛”。
居民们有了多重选择,但企业还须跨过两道坎:物流成本高和配送点的布局。
高海峰说,由于食行生鲜总仓位于苏州,司机每天往返沪苏两地要4小时。以每辆车每日配送上海20个小区为基准,单车日均配送量在500至600单之间。“假如总仓在上海,缩短的物流距离可使每辆冷链车的运能翻一倍。”不过,食行生鲜要在上海近郊建立约3个平均占地1万平方米、平均建筑面积在3万至4万平方米之间的总仓,才可充分满足市内配送需求。因高标准的场地面积限制,“找地方”并非易事。
此外,市中心不少区域居民区数量多、人员密度高,但分散到单个小区,居民数量和买菜需求都变得有限。
“智能储菜柜都安装在小区内,覆盖面和使用率都无法效益最大化,理想的布局是在多个小区间的公共区域设置自提柜,不论哪个小区的居民都能使用。”高海峰说,食行生鲜于2017年10月在虹桥街道爱建居民区安装了4组“马路自提柜”,居住在附近虹桥小区、安顺公寓、爱建小区的居民都能到这个位于安顺路351弄的自提点取菜。但位于公共道路的自提柜在安全维护、卫生保障、后台监控等方面的管理难度都高于封闭式小区,单凭企业一己之力很难迅速确定点位,找寻合适的马路自提点往往需要政府部门协助沟通。
人工智能带来更多民生体验
眼下,美天安顺菜场正经历从标准化到智能化的升级,菜场楼下计划试点即停即买、即买即走的“不停车买菜”,类似肯德基、麦当劳的汽车穿梭餐厅。九华集团通过与上海本土人工智能企业深兰科技合作,还将在长宁区陆续试点智能微菜店、智能移动菜场和上海首家“无人菜场”。
美天虹梅菜场大门右侧的美天24小时无人超市内就安装了3台深兰科技的“TakeGo(拿了就走)”无人值守货架,顾客用手机注册并关联支付信息后,只需将手掌安放在货柜上“扫一扫”,就能直接打开货柜取走商品,无需结账便可完成购物。记者发现,无人售货机内的商品种类尚不丰富,每台机器内摆放的大多是相同的薯片、泡面、鸭脖、可乐、矿泉水,只能满足周边居民的应急需求。
今年6月,深兰科技在上海发布名为“芭提雅”的自动驾驶功能性商用车,长宁区则率先与深兰合作,将在200个社区推出“叫店”服务。居民通过手机APP,可以像打车一样把移动菜场“呼叫”到家门口,上车挑选后再把这台无人驾驶汽车“请”走,不出小区大门就能买到各类蔬菜、生鲜和水果。
正在研发中的“无人菜场”预计使用包括人脸识别、无人支付、智能货架、自动清扫机器人、自动跟随购物车、机器人推销员、机器人导购等多种人工智能技术,形成完整的无人菜场线下场景,最快于今年年内问世。
本就身处新兴行业的电商也在积极拥抱人工智能。食行生鲜下一步在提高稳定性的基础上,利用可视化技术、指纹识别、语音识别等技术增强自提柜的智能性和对不同区域的适应性,今年计划将在上海完成共500家“智慧微菜场”的布点。
从上世纪90年代马路菜场被“请”入室内,逐渐由“1.0版”标准化菜场所取代,到近10年来标准化菜场根据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定位不断升级,成为今日随处可见的“2.0版菜场”,“菜篮子”的变化记录了上海社会民生的发展历程。如今,“2.0版菜场”正对标高质量发展,通过智能技术、城市更新为老百姓提供更高品质的“买汏烧”体验,而电商、人工智能企业等社会资源的参与,也使民生服务的选择更为多元——千头万绪汇聚到终点,就是要让老百姓的“菜篮子”永无后顾之忧。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