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汇改效果发酵 9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再回落
10月18日,国际清算银行(BIS)发布了人民币9月份有效汇率指数。继8月份后,9月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NEER)与实际有效汇率(REER)再次双双回落,意味着8月11日“新汇改”以来,人民币更加市场化的走势效果显著。
新汇改效果持续发酵
BIS数据显示,9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下跌0.32%至130.94;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下跌0.23%至125.88。与8月份相比,人民币实际与有效汇率下跌幅度均有所收窄,8月份时,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环比下跌1.01%,报126.17;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环比下跌0.62%,报131.3。
尽管自8月11日”新汇改”后,人民币汇率水平有所回落,但最新BIS数据显示,今年1至9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仍累计上涨3.63%,名义有效汇率累计上涨3.58%。前9个月人民币实际与有效汇率累计持续上涨,意味着目前人民币仍相对于其他货币处于较强势地位。
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是人民币与中国所有贸易伙伴国货币双边名义汇率的加权平均数,在此基础上剔除通货膨胀对各国货币购买力的影响,就可以得到实际有效汇率。
相对于双边汇率而言,实际有效汇率更能够综合反映本国货币的对外价值和相对购买力。BIS发布的有效汇率指数是基于2008~2010年贸易数据权重,并以2010年为基期,于每月月中发布最新数据。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篮子货币包含61个国家和地区,可以综合反映一国货币的实际有效汇率。在人民币指数的权重中,前三位分别是欧元、美元和日元三大货币。
就在8月11日新汇改前,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名义有效汇率在7月份双双刷新自1994年1月BIS有数据纪录以来的最高水平。7月份时,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为127.46,环比上涨1.20%,连续第二个月走高;同时,7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为132.13,环比上涨幅度更是达到1.61%,同样成为继6月后第二个月上涨。这意味着,人民币实际与有效汇率均创造了21年来的最高水平。
分析人士认为,8月份人民币实际与有效汇率明显回落,说明8月11日中间价改革效果显著,时机选择恰当。
事实上,自2005年汇改后,人民币保持的单边升值趋势,已经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不断推高,根据BIS此前发布数据,2005年初时,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为82.84,而目前这一数值已经上升至130.08。10年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上涨近60%。截至今年3月份时,人民币实际与名义有效汇率指数曾连续10个月双双走高。
人民币震荡走势或将延续
上周五(10月16日),人民币在岸(CNY)与离岸(CNH)汇率均出现贬值。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早盘一度下跌逾百点,尾盘虽略有回升,但最终仍收跌至一周低点6.3529,下跌0.11%,中间价亦连续走低。
离岸市场人民币同样出现明显下跌,17日收于6.3645,明显下跌0.23%,离岸市场与在岸市场人民币汇率差再度扩大。业内人士分析称,上周公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凸显了中国经济仍面临下行压力,人民币汇率因此承压走低。
10月19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即将公布三季度经济增长数据,机构普遍预测三季度GDP增幅“破七”是大概率事件,这或将进一步加大人民币下行压力。
与此同时,随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1月份即将公布对于人民币年内能否加入SDR篮子货币的评估结果。业内普遍认为,短期内人民币大幅贬值的可能性亦十分有限,区间内双向波动走势或将延续。
此外,近期央行在外汇市场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也让市场对于人民币信心明显回升。10月14日,有媒体报道称中国央行拟于近期将银行间外汇交易时间由目前的16:30延长至23:30,使中国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能够覆盖欧洲交易时段。此前,10月8日,央行表示将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特殊标准(SDDS)公布相关统计数据,有利于增加数据透明度。
值得注意的是,10月8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一期)成功上线运行,也被市场公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又一重要里程碑。
作为CIPS首批直接参与机构之一,澳新银行(ANZ)大中华区总裁黄晓光近日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目前人民币已超越日元成为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人民币国际化的大趋势是在持续前进、不可逆转的。境内外人民币更好的流动有利于投资者建立一个区域化的人民币管理措施,同时,循序渐进的开放过程可以让监管者更好地总结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