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爱带去最需要的地方 上海志愿者援滇"满月"记[图]

14.09.2014  10:21

第十七批上海青年志愿者在鲁甸度过了一个难忘的中秋节

  东方网记者刘轶琳、曹磊9月13日报道:今年8月,第十七批上海青年志愿者赴滇服务接力队18名队员前往云南,开展为期半年的志愿服务工作。在当地,他们被分别派往迪庆、红河及普洱等州市开展医疗卫生、基础教学等志愿服务工作。虽然志愿服务期刚“满月”,但他们已收获满满。

   离家援滇,不后悔

  宋颖是浦东医院的麻醉科医生,也是上海第十七批援滇志愿者中年龄较长的队员之一。今年六月,当她在公益网站上看到援滇志愿者的招募信息时,毫不犹豫地填写了报名信息。但成功成为志愿者的时候,她心里却有了犹豫。如果今年放弃,明年自己的年龄就不再符合志愿者招募的要求了,这是最后的机会;但另一方面,女儿今年开学就初三了,平时孩子父亲不太管女儿,自己去援滇了,孩子的成绩会退步吗?

  在蒙自人民医院工作的这一个月时间,宋颖交流业务,亲下基层,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最大的感触就是自己来对了。“在一户老乡家里,只有两个老人独自带着四个孙辈,儿子死了,儿媳妇跑了,温饱也成问题,孩子又常年病着,得不到好的治疗。”宋颖说,“到了这里,才会发现有那么多人需要我们的帮助,我来对了,我的选择是正确的。”虽然女儿的功课她不能每天亲自盯着,但她说自己不后悔。

  来自华山医院北院ICU的赵言玮是个美丽柔弱的姑娘,但雪域高原香格里拉艰苦的生活条件却没有让她有丝毫退缩。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她参与香格里拉人民医院ICU科室的建设、深入一线进行基层卫生院的考察,还亲自前往藏民家中探访,每天忙碌却又充实。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淳朴的民风,看到了和谐的医患关系。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参与救治了好几名重症的病人,也很有成就感。”赵言玮说,“但是我也注意到,这里医院条件艰苦,很难留住人才,比起大医院,医疗技术等各个方面还有很大的欠缺。”赵言玮说,这样的一次援滇经历,终生难忘。

  黄廼奇是中山医院药剂科第一个“走出”医院的药剂师。在蒙自人民医院工作的这一个月时间里,他受科室“嘱托”,要把“药品供应型向临床服务型”的理念带到当地,帮助当地搭建临床药学、静脉配置的框架,并且还要努力把当地审方药师和临床药师的队伍组建起来。

  “感觉最对不住的就是我的家人。”黄廼奇说。在家里,他是两个女儿的爸爸。妻子也是医务人员,家中老人的身体欠佳,黄廼奇援滇,将家中的重担都压到了妻子和母亲身上。“等回家了,一定要好好回报他们。

   灾区中秋,不想家

  上周,上海市第十七批青年志愿者分别从蒙自、香格里拉、西盟各县奔赴昆明,历经长途来到云南省鲁甸县重灾区龙头山镇参与“8?03”抗震救灾爱心活动,在龙头山,他们度过了一个难忘的中秋节。

  在破碎的废墟上搭建义诊帐篷,横挂活动旗帜,在短时间内快速准备为灾民展开医疗义诊、心理咨询等救助活动……就在义诊如火如荼进行时,上午10:40时,鲁甸再次发生3.2级余震,但志愿者们都没有半点要退缩的意思。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张桂运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不仅积极回答当地百姓的各种相关问题,还亲自“上阵”,为老乡们做生活保健运动的示范动作;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心理咨询师韦飞和上海亭林中学语文老师陈程,义不容辞当上了心理辅导师,为震区中受伤的、丧失亲友的群众作心理咨询,并为当地小朋友送上了甜甜的奶糖;上海闵行区中心医院的杨宁医生和上海青浦区香花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郑浩医生在现场做起了灾后重建工作中的预防医学学问,为当地群众仔细讲解灾后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并指导百姓的卫生习惯,在最大程度上减少震后传染病的爆发。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泌尿外科医生盛旭俊是本次志愿者服务队的队长,在义诊的主战场,他是志愿者们的“志愿者”,不仅要奔走于各个“阵地”,还是随时领命,完成联络、问诊等多项工作。

  “在义诊时我们发现一个7岁的小男孩有反复的双侧扁桃体感染史,每年都会有好几次高热、呼吸不畅,双侧扁桃体已明显肿大,已经有手术指征,但家里却无法支付昂贵的医疗费。”盛旭俊说,“当我问他,如果有机会我们带你去上海做手术,你愿意吗?,孩子轻声说愿意。在场的所有人眼睛都湿润了。”志愿者们自发为孩子捐献了彩色蜡笔和部分现金,并在心中默默地承诺着今后有机会一定要帮到他。

  这一天是鲁甸震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也是志愿者们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的一个中秋节。但是这一天,志愿者们为百余名老乡进行了问诊,受到了老乡们的热情赞许,这一天,他们的心中充满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