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交通如何更通畅 新辟25条"最后一公里"线路
原标题:公共交通如何让通勤更通畅调线网:全年新辟25条“最后一公里”线路扩路网:2020年轨交舒适度明显改善
早晚上下班高峰的交通出行,是城市交通是否通畅的重要标志。连续高温下,保持上海通勤交通的顺畅,是对城市交通运营管理能力的考量。
通勤要畅,公交先行。7月16日,崇明首条“公交专用道”在新华医院崇明分院车站上行站启用,与此配套的交通信号灯同时投用;7月25日,南汇公交新辟的穿梭巴士“1109路”投入运营,方便鹤沙航地区居民到轨道交通16号线的“最后一公里”出行。
市交通委主任孙建平表示,今年主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公共交通让城市通勤“畅”起来。
公交线网优化围绕大型居住社区配套调整线路
上海的公交线路其实并不少,但有的线路空载率很高。
按照“一路一线、区域成网、方便换乘”原则,上海把以往单线调整模式,逐步转变为区域整体调整的新模式,让区域内的公交线路“成网”,方便换乘。以新建轨道交通线路为重点,构建“最后一公里”公交接驳网络,畅通公共交通“微循环”。今年下半年,将全力推进本市线网优化调整工作,力争全年新辟冷僻线路50条,其中“最后一公里”线路25条左右。
与此同时,围绕大型居住社区配套调整公交线路。近期,桃浦地区将进行全市首个便民巴士“微循环”试点,选用长度小于7米的车型,在桃浦新村范围内运营,还可驶入小区内部道路,走向相对固定,既可设立“招呼站”,也可扬招;票价按本市“最后一公里”线路执行,车辆安装公共交通一卡通POS机。
加快打造交通示范区,也是上海今年的重要工作。上海加快推进国家“公交都市”及区县“公交城区”创建工作。今年将在江湾五角场地区,从道路交通设施整治、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范围、路面停车整顿引导停车入库、扩大交通诱导服务范围、实现区域智能交通管理等5个方面,开展综合交通示范创新管理区建设。未来,还将依托综合交通信息平台建立区域智能交通管理中心,实现高效智能的交通管理和区域交通信息公众化服务。
据悉,上海今年将对原有161.8公里公交专用道重新评估调整,建立全市公交专用道科学评估体系。上海公交专用道今年将达300公里,2017年达到400公里,2020年达到500公里。
交通拥堵压力地下地面工程不断,今年难免阵痛
“今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上海将迎世博会以来较为严重的交通拥堵阵痛期。”孙建平坦言今年全市交通的困境。
今年有不少重大工程同时上马——北横通道、东西通道、沿江通道等20个大项目全面推进。与此同时,今年也是轨道交通新一轮建设高峰期,新增里程约40公里,另外128公里全面开工建设,还有88公里新建项目也将在今年启动。
孙建平同时强调:“今天的阵痛,是为了明天的畅通。”比如轨道交通的舒适度,将在2020年运营里程增至800公里之后明显改善。目前,上海公共交通每天出行约为1800万人次,其中轨道交通900万人次左右,占比超过50%,成为市民最主要的公共交通方式。
正在建设中的5条黄浦江越江工程,则将打通浦江两岸地区的交通连接,缩短市民过江时间。其中,虹梅南路—金海路越江工程和辰塔公路越江工程计划今年底建成通车。城市交通专家俞明健介绍,这一越江工程将密切奉贤和浦西之间的联系,缓解S4及莘庄立交的拥堵。
去年12月开工的沿江通道,是跨越长江和黄浦江的隧道关键节点,它将使上海郊环线越江成环,改变外环线、郊环线共用外环隧道的局面。沿江通道工程全长约8.421公里,西起宝山区牡丹江路、富锦路交叉口,以隧道形式向东进入长江,下穿长航码头引桥、国际邮轮码头引桥、炮台湾湿地公园、吴淞岛以及黄浦江,最后在滨江森林公园处登陆。这是上海首条跨越长江和黄浦江的隧道,也是郊环闭合工程的关键一役。此外,周家嘴路越江工程和长江西路隧道也在加紧建设中。长江西路隧道的建设将缓解外环隧道、吴淞大桥的交通压力。
地下开工,地面也不停歇。一条条高架路、快速路的建设,将缩短城市出行时间。嘉闵高架路往浙江方向路段已于去年12月通车,预计今年三季度往上海方向将全部通车,这将有利于杭州方向、部分G2公路往虹桥方向的通行,缓解外环线西线的拥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