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愿望

13.03.2017  17:34

      我爷爷叫陆啸游(化名),是一名普通的退休职工,生于1940年,2016年12月离世,享年76岁。

      爷爷离开我们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但,我仍常常会想起他。午夜梦回,梦里梦外都是爷爷的影子。我知道,他已然走了。然而,他又好像一直在我们心底里,从未走远。

      以前,我很少记得家里有个“爷爷”。因为,爷爷在外地工作了几十年,等他回到家时,我已经6岁了。对这个陌生的“闯入者”,年幼的我并无好感。当时,我觉得爷爷最大的特点就是吝啬:他总是瞒着我们吃即将要过期的食品;一双皮鞋可以穿上十几年;衬衫也是极其便宜的处理品,还要一缝再缝,一补再补……

      长大以后,又觉得爷爷其实是个矛盾体。他对自己很小气,对别人却很大方。当我们在生活上、学习上遭遇困难之时,他总会义无反顾地支持我们。爷爷说,这叫“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如今,斯人已逝,回首而望,才真正明白他的良苦用心。爷爷就像是一名冲锋队员,为了家庭,可以永远冲锋陷阵。他累了一辈子,苦了一辈子,心里装着我们所有人,唯独没有他自己。

      等到终于可以“休息”时,爷爷却已倒在了病床上。癌细胞肆无忌惮地侵蚀着他的肌体,令他日益虚弱,骨瘦如柴。

      一日,我去医院探望,爷爷紧紧地合掌攥住我的手,说道:“我有最后一个愿望,你们一定要替我办好!帮我联系松江区红十字会,我要捐献遗体和眼角膜。”

      当时,我强忍泪水,郑重其事地点了点头。随即,又不无担心地问道:“那奶奶能答应吗?她能接受吗?”爷爷安慰我说:“不要紧,这是我的遗愿,你奶奶一定会支持我的!”

      没想到,爷爷果真说服了奶奶。面对生离死别,这对相濡以沫,携手共度了50年的金婚历程夫妻相拥而泣,凝噎无言。

      之后,爷爷在病榻之上,用颤颤巍巍的手,写下一封致红会领导的信,他写道:“我一生中动过多次手术,医务人员的医德、医术使我恢复如初,深受感动,终身难忘。为此,我愿在身后捐献出遗体,将这报废之躯作学医者练兵之用。”爷爷还说:“我现在患了癌症,希望医生能够研究我的病灶,以后救更多人。眼角膜或许也可以捐献出来,带给其他人光明。”

      我的奶奶、妈妈、阿姨,在遗体捐赠书的上坚定地签下了各自的姓名,用实际行动尊重和完成了爷爷的最后一个愿望。

      爷爷终究离开了,但我们相信,他的眼角膜会如同一颗希望种苗,在一段崭新的生命中生根发芽,重焕生机;爷爷离开了,但他的无私与博爱将一如既往地引导着我们勇敢地生活下去;爷爷离开了,但他慈蔼的目光和殷切的期盼,将在我们心中永存。

      爷爷走后,我心里反反复复回荡着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的一句话——人是向死而生的。活着的每一分钟,都意味着离生命的终点更近了一步。爷爷的离去,教会了我如何直面死亡,接受死亡,从而更加懂得如何善待生命,珍爱生活。也是爷爷让我真正理解了帕斯卡尔的名言:“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们所有的尊严无不来源于此。”

      如果可以,我希望在若干年后的将来,能像爷爷一样,捐献出自己的遗体。我想,这就是爷爷留给我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松江区红十字会  孙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