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观察]上海交大曹永康:按社区模式保护工人新村[图]

12.08.2016  20:40

摘要: 在上海,像“两万户”这样的工人新村,经过数十年风雨剥蚀,大多已显得简陋破败。从外观来看,显然比不上那些花园洋房和旧式里弄,为何被列入风貌保护范畴?又该如何保护呢?

上月,上海杨浦区长白新村街道228街坊旧改征收成功,最后一家住户搬离。在这个位于敦化路、延吉东路、安图路、长白路的四方地块里,是清一色“两万户”住宅,随着地块内居民搬离,上海人在成片“两万户”中居住的历史,也画上了句号。  

长白社区“两万户”将何去何从?记者了解到,杨浦区将对长白228街坊进行整街坊保留。市规土局今年5月启动了城市更新四大行动计划,其中一项为“魅力风貌计划”,是对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里弄街区、公共建筑、产业遗存、风貌道路及其他城市记忆进行抢救性保护工作,长白社区“两万户”老工人新村保护性改造就在其中。  

相比上海的旧式里弄和花园洋房,像“两万户”这样的工人新村似乎建筑艺术价值并不高,历史也并不悠久,为何要纳入风貌保护范畴?又该如何保护? 

长白228街坊

两万户”是怎样一种老房子

两万户”是一个有着时代特征的住宅群。  

1952年初,毛主席做出“今后数年內,要解决大城市工人住宅问题”的指示。当年5月,华东军政委员会和上海市政府决定建造大批工人住宅。在之后不到一年时间,一批由苏联专家帮助设计建造的工人住宅诞生了。  

这是一种上下两层的住房,砖木结构,上世纪50年代初共建造了2000幢,可供2万户家庭居住,“两万户”因此得名。据说,“两万户”原型是苏联集体农庄的住房,下面一层养马、养牛,楼上住人,边上还有一圈马槽,供马喝水,每栋住一户。因其建造简便,而当时上海又急需大量工人住房,因此就被“引进”了。  

两万户”每幢房有两个公用厨房和两个公用厕所,上下两层各5间房,住10户人家;每一二百户住房排列成组,中间有5亩空地,为绿化和活动场所,房屋前后间距为房高1倍到1.5倍,室内可得到充足阳光。工人新村中心地区建造合作社、卫生所、银行、邮局,附近还配套建了小学、小菜场、小商店等,便于居民日常生活。1953年落成的“两万户”,主要集中在杨浦区和普陀区。  

别看每户只有不到20平方米,在当时的上海工人心目中,这样的‘两万户’房子是‘幸福生活’的代名词。能住进来的,大都是劳模,至少也是先进工作者。”一些上了年纪的居民回忆说。  

最让这些“两万户”居民自豪的是,上世纪50年代,曹杨等工人新村还接待外宾参观访问,“两万户”住宅成为世界了解上海,尤其是了解中国工人生活的一扇窗口。 

曹杨一村 解放日报资料图片

长白228街坊

光阴荏苒,“两万户”住宅群里的人口越来越多,房子一点一点变得老旧,环境也变得脏乱。从1985年起,曹杨新村的“两万户”住宅逐步被拆除改造。2002年,杨浦区的“两万户”也迎来了最大规模的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商品房小区。今年7月,杨浦长白社区228街坊这一最后的成片“两万户”,也完成了旧改征收。 

长白228街坊居民搬迁

为何被列入风貌保护

像“两万户”这样的工人新村,经过数十年风雨剥蚀,大多已显得简陋破败。从外观来看,显然比不上那些花园洋房和旧式里弄,为何被列入风貌保护范畴呢?  

历史悠久、艺术价值高的建筑才值得保留和保护吗?这是认识上的偏颇。”上海交大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曹永康说。  

什么叫“年代久远”,这是一个动态概念。新中国成立后建造的不少建筑,因其独特的社会或人文价值,近些年被政府部门纷纷增补进入文物保护目录,比如“人民公社”。所以,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工人新村、“两万户”等,被列入保护范畴,也是理所当然。  

那么,好看的历史建筑才应该被保护吗?并非如此。曹永康说,对保护对象的界定,不是“好看”与否,而是是否具有代表性。和名人故居、花园洋房比起来,工人新村、工业遗存之类的算不上好看,但有代表性,在历史记忆中占有很大空间。  

当年,工人新村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城市改造之间关系密切,反映了城市形态的变化,从“消费型城市”向“生产型城市”转变,工业曾经是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也建构起工人们对社会、国家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体现了工人阶级当家作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工人新村在上海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中有一定象征意义,对其进行风貌保护,是留存一段重要的历史记忆。  

如何保护是个课题

工人新村、“两万户”之类的建筑,该如何保护?  

曹永康认为,比较理想的保护模式是,按照社区模式把工人新村保护下来,留住部分原住民,保留其社区功能,辅助商业、文创、文化等。当然也应该看到,由于这些建筑历经岁月沧桑,硬件条件较差,给居住其中的老百姓带来很多不便。所以,在保护这类建筑的同时,还要不断改善居住者的生活质量。要想办法保留其富有历史感的外观,但内部功能的改善也要与时俱进,给居住者提供便捷和舒适感。  

像长白社区“两万户”,居民动迁后,人去楼空,这片街坊如何保留?政府部门目前尚未“定稿”。  

专家建议,在这些保护建筑中植入文化、创意类新兴产业,与周边社区相生相容;还可以建一个小型博物馆,让参观者能够体会到工人新村所代表的那一段历史,找回解放初期工人们集体生活的影子。  

也有专家建议,一部分工人新村经过修缮后,是否可以作为“廉租屋”。既可以保存建筑原有结构风貌,又能再现建筑本身曾担当的社会保障功能。  

部分图片来源:上海杨浦  

来源:上海观察 2016.08.10  

原文: 如何留住你,上海的老工人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