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暑期出游避暑玩水 警惕血吸虫病

23.07.2016  23:13

 

  图片说明:110个流行县主要集中分布于安徽、江西、湖南和湖北这四个省的长江沿线、鄱阳湖和洞庭湖周边。来源:上海疾控

  暑期来临,沪上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开启了旅游模式,到全国各地走亲访友、避暑玩水。鉴于近期多地洪涝灾害多发,上海市疾控中心提醒,接触血吸虫疫水,含有血吸虫的感染期幼虫——尾蚴的水体,包括湖泊、河流和沟塘等的机会增多,游玩时应注意防范。

  上海市疾控中心专家介绍说,血吸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病,经接触疫水而感染。在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可以感染人和40余种哺乳类动物,该病首先由日本的科学家于1904年发现并命名。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

  假期出行真的有可能感染血吸虫病吗?疾控专家给出的答案是“存在这种可能性”。“虽然我国在血吸虫病防控方面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仍有110个流行县由于受到防治技术、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尚未达到阻断传播的标准,在这些流行县的部分地区还存在感染血吸虫的可能性。”专家表示,这110个流行县主要集中分布于安徽、江西、湖南和湖北这四个省的长江沿线、鄱阳湖和洞庭湖周边。血吸虫易感地带为居民点附近的一些钉螺密度较高、人畜活动频繁及畜粪污染较重的江湖洲滩地区。到这些地区正常开放的风景名胜区游玩,几乎不会感染血吸虫病,但在其它地方还是存在感染的可能性。特别是由于近期洪涝灾害多发,血吸虫易感地带存在扩大可能性。

  对于如何预防,市疾控中心专家指出,目前,血吸虫病没有可实际应用的预防性疫苗,也没有可防止感染的预防性药物。在流行区不下河、下湖游泳,避免接触当地情况不明的河水、湖水、渠水等自然水体是最好的预防方法。如果在本次发病前2周至3个月内在流行区有疑似疫水接触史,出现前述急性血吸虫病相关症状,应尽快就近到综合性医疗机构接受诊治,并提醒接诊医生。(新民晚报新民网李若楠)

  》》链接:

  1、感染后有什么症状?

  感染血吸虫后,经过30-60天的潜伏期,就会出现急性血吸虫病相关症状,典型表现为每天午后发热,体温最高可达40℃,午夜出汗后体温降至正常,伴有食欲不振、咳嗽、腹痛、腹泻、脓血便等,体检肝脾肿大,白细胞和嗜酸粒细胞增高,胸片中下肺野可见絮状、绒毛斑点阴影等。急性血吸虫病病程约半年左右,病死率低,大多进入慢性期,反复感染且未经规范治疗者可发展为晚期血吸虫病。

  2、血吸虫是怎样感染的?

  血吸虫尾蚴仅有针尖样大小,从钉螺体内逸出后,看起来就像一层灰白色的灰尘静止漂浮在湖泊、河流、沟渠等自然水体靠近岸边的水面上,不注意的话很难被发现。尾蚴经接触疫水部位的皮肤进入人和动物体内,脱去尾部,成为童虫。据动物实验,血吸虫的感染期幼虫——尾蚴进入皮肤的时间仅需10秒钟左右。与感染血吸虫的人和动物接触不会导致血吸虫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