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初步建成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暑假好去处

03.07.2015  11:06

  在闵行颛桥文体中心,市民巧手翻飞学剪纸;在塘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20个围棋培训班开班授业,成了青少年暑假的好去处;在瑞金二路街道,“Wi-Fi”覆盖社区服务中心,开通了微信号,市民点击就能获得周边文化动态。

  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运行机制,上海近年来在努力转变思路,搭建平台,吸引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至十二五结束,申城共建有215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5245个村(居)委综合文化活动室及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初步建成公共文化15分钟服务圈。

  全国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机制经验交流会昨日在上海召开,中宣部副部长孙志军出席会议并讲话,文化部副部长杨志今主持会议。会上,申城交出的“成绩单”让人眼前一亮,其中“专业化、社会化、多元化”的运行模式新意十足。

  告别过去大包大揽,社区文化中心打开大门,文化服务迎来了专业机构参与,这让公共服务事业质量得到大幅提升,实现了社会资源和社区资源的优化配置。

  现在拥有414名会员的“百事通社区影院”就是公共服务“专业化”的产物。瑞金二路社区文化中心发现,活动中放电影比较受欢迎,但常常缺少片源,还存在版权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们与上海百事通数字影院合作,使其成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伙人。“一般公映后下线一个月左右的影片即可在社区影院播放”,满足了居民的需求。“社区影院”人气大涨后,他们还与数字影院合作,开发了“电影一卡通”,在全市范围内的“社区”影院通用。如今,“社区健身房”、“社区亲子苑”纷纷建立,惠及不同人群。

  多元主体参与,才能汇聚多彩的公共文化元素。

  举办3年的“上海市民文化节”打破了以往的格局,成为文化资源集成优化的平台,成为普通民众实现艺术梦想的舞台,也成为连接文化服务与多元主体的桥梁。

  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举办活动近4.5万次,百个社区参与展示,万支团队PK竞技。“社会各界齐参与,千万市民共享受”的社会效应也让“上海市民文化节”成为独有的城市文化品牌。

  百姓上舞台,明星进社区,多元化主体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更具活力和传承。著名话剧演员罗德诚、工人发明家包起帆、著名语文教师贾志敏充当文化服务志愿者,到塘桥社区文化中心开展主题讲座,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主力军。五里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桥梁专家韩志强到了暑期开班教授孩子们学习甲骨文,实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

  由实体向数字化迈进,也让公共文化服务辐射更多的市民群体。

  为解决线下公共文化服务时间、空间限制的问题,有效整合各条线公共文化资源,上海启动“文化上海云”建设项目,并纳入上海智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如今,文化嘉定云、文趣闵行和闸北智文化服务平台陆续建成上线,提供公共文化活动预约、场馆预定、网上浏览等功能,短短几个月时间,访问量已经达到600多万人次。到今年底,全市10个区县将建成本区县文化云子平台,明年底17个区县实现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