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高端制造促船舶工业走出寒冬

03.12.2015  11:34
  “低迷的海工市场、残酷的市场竞争、高难的技术挑战,世界造船业持续走低,面临主流运输船市场持续低迷以及早些年部分人才流失带来的困境。”在11月30日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八研究所主办的船舶及海洋工程科技发展论坛上,与会专家表示忧虑,曾经备受热捧的海洋工程及船舶市场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寒流”。
  
  中国船舶工业经济与市场研究中心主任包张静介绍说,2015年以来,国际航运市场不断下行,新船订单大幅减少,新船成交量大幅萎缩。主要造船国家的竞争格局也发生显著变化。前三季度,中国承接新船订单1726.4万载重吨,所占份额明显低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年均45%的水平。
  
  据了解,按工信部统计,2014年我国新接订单量、造船完工量、手持订单量以载重吨计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50.5%、41.7%和47.1%,连续五年稳居世界第一。但船舶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358亿元,同比下滑10.1%;实现利润总额229亿元,同比下降17.2%。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共有规模以上的运营船舶企业596家,较2010年高峰时期减少了222家。这一连串数字昭示了一个市场低迷的严峻现实。
  
  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就是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专家认为,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将为中国船舶工业创造机遇,将推动船舶制造向设计智能化、产品智能化、管理精细化和信息集成化等方向发展,智能制造、智能船厂将成为世界造船强国发展的新趋势。
  
  记者获悉,《中国制造2025》明确把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作为十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加快推进,涉及到具体装备和技术上百项。其中囊括了海洋资源开发装备、海洋空间资源开发装备、综合试验检测平台、高技术船舶、核心配套系统。“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也将拓展船舶领域相关需求。海洋资源开发利用重点涉及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海洋直接利用设备,船舶等海洋运输设备的研发和生产。近年来海洋旅游的新兴发展还将带来旅游设施、高端旅游装备研发和制造投入增加。
  
  对此,七�八所民船部主任朱建璋表示,“我们将关注和参与新技术发展,将新技术融入船型开发”。作为建所65周年的老牌单位,七�八所正观察和研究世界航运发展新趋势,如根据冰区资源特点、货物运输品种以及北极航道连接港口情况,跟踪未来市场对冰区运输船需求进行船型开发;同时,我国高技术船舶研制也正取得点状突破,已成功交付8500车位的汽车船,并正在研发1万车位汽车船。此外,七�八所自主创新研发的集装箱船“达飞-达加玛”号在上海命名交付,标志着中国造船业已跨入超大型集装箱船研发、设计、建造的第一方阵。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