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养老”概念的提出 将为老年人打造怎样一幅蓝图

09.10.2016  14:35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兴起,养老服务又新增了一项“抓手”,那就是依靠信息技术与养老服务相融合,在“”环节上做文章,为老年人提供“触手可及”的智能化服务。

  在嘉定区菊园新区社区生活服务中心,有一块实时更新的大屏幕。中间是一张新区地图,红色的点位代表着预警信号发生的位置。这些预警可能来自老人家中安装设备所发出的煤气报警、烟雾报警,也可能来自使用者身上可穿戴设备——当老人按下紧急求救按钮或是由于长时间未发生活动和位移,会自动报警。

  2014年起,菊园新区为高龄、独居、孤寡老人配置了一套“居家宝”,设备包括人体感知仪、煤气探测器、烟感探测器、紧急按钮和主机等,实现24小时感应和远程控制。老人在家中发生意外,系统就会报警,平台会在第一时间联系到老人家属,从而为老年人的紧急救援提供安全保障。

  类似这样借助物联网全面感知、传送、及时处理等核心能力,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从而为老年人提供生活帮助、康复护理、精神慰藉及社会支持服务等功能的新模式,就被称之为“智慧养老”。

   为什么是“智慧养老

  “智慧养老”概念的提出,源于“智慧城市”这一发展理念。自提出“智慧城市”以来,许多城市都开始积极推动公共服务功能的技术化与信息化,而这些科技化手段同样也为养老服务的智能化创造了客观条件。

  目前我国的养老服务模式主要依靠传统的家庭、机构和社区三方面的支持。一般情况下,子女由于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无法为父母提供全面的养老服务,家庭养老的效用尚未真正发挥作用;机构养老可能面临资金投入不足、养老床位紧缺以及专业人员的缺乏而受到种种限制;而社区养老也由于传统意识束缚、社会资源整合度低等因素造成服务效果尚未最大程度发挥。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传统的养老模式已无法全盘适应当前的养老服务形势,而寻求一种新型的多元复合治理手段解决老年人的多层次需求成为必然趋势。

  新型手段从何入手?上海市“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要扩大多层次养老服务供给,就需“充分运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创造养老服务的新业态、新模式。

  目前“9073”的养老格局中,“大头”在居家。倘若没有机构的照料、社区的关照,长期待在家中的老人的诉求如何满足?对其远程监管照护如何实现?

  在菊园新区社区管理科科长商丽萌看来,“智慧养老”的最大受益者,将首先是那些选择居家养老的老人。“物联网技术的引进,将现有养老资源进行科学整合,根据不同老年人的需求提供全方位、无时无刻的养老服务。尤其是那些‘管不到’的老人,一部电话、一套感应设备、一个信息整合平台就能将他们的情况详细掌握。信息化手段极大地延伸养老服务供给的广度与深度,改善了养老服务供需的矛盾。

   关怀落在老人心坎儿

  家住嘉定区的朱丽娟有个习惯,在每周的固定时间,她都会守候在电话机旁,等一个来自菊园社区生活服务中心的电话。

  “朱阿姨,这两天身体怎么样?上次的空调修好了没有?”“修好了,你替我谢谢沈师傅。我的身体好着呢,这两天在学扇子舞。”朱阿姨说,像这样的关爱电话,她已经连续接了两年。

  现年75岁的朱阿姨,子女都不在身边,平时出门腿脚也不是很方便。她说待在家的时间长了,难免会有闷的时候。“有人愿意听我唠唠嗑,我会觉得很快乐。生活上遇到什么困难,她们也能及时提供解决方案。

  菊园新区的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

  依托新区的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中心收录了辖区内所有60岁以上老人的信息“大数据”,其中包含了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家庭、亲属、健康、经济、住房、医疗、社会活动等全方位的信息内容,并保持动态实时更新。这些信息成为开展综合为老服务的依据,比如针对75周岁以上独居、纯老家庭,中心以每周三次的频率对300名需重点照护的老人进行电话关爱。老人最近身体怎么样、家里需要什么服务、有什么开心不开心的事情分享,这些都是电话关爱员与老人的聊天内容。

  除此之外,中心每月还会给3000名60岁以上的老人或其家属推送15条短信。天气变了提醒老人增减衣物、哪里有文化活动推荐老人前往观看、养老金调整了及时告知……

  老人们说,每当听到电话铃响起、看到手机信息提示时,“觉得有人在关心惦记着自己。”一部电话让空巢老人的精神得到了慰藉,也为其生活带去了一份便利。

  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在菊园新区社区生活服务中心一楼,入住了多家“商铺”。

  陶阿姨正在其中一家理发店剪头发,“每次都来这边理发,剪一次只要3块钱,比外面便宜多了。”只是象征性地收取顾客费用,这生意还维持得下去吗?店主陈国琴告诉记者,在这里开店不用花租位费,而且每剪一次头发,新区政府都会对她进行补贴。“运营成本降低了,客源又有保障,我还有啥可忧虑的。”陈国琴说。

  据悉,目前平台整合了辖区内的包括家电修补、脱排清洗、家政、理发、磨刀等各类服务供应商共计205家,并与供应商签订协议,确保老人享受到低价、优质的服务。同时,菊园新区还结合线下便民服务,每月组织两次“优质供应商进社区”便民服务,为腿脚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生活服务。

  “我家的空调还有伞,都是便民服务入社区的时候修好的。”朱丽娟说许多老人都盼着每个月供应商能多来社区几次,“别看这些事情不起眼,对我们老年人倒是实实在在的帮助。

  不论是电话关爱,还是供应商服务,菊园新区的“智慧养老”采用的都是政府购买社会组织的服务模式。服务模式的转变,意味着政府不再是“运动员”和“裁判员”,而仅仅作为监督员的角色,提出项目需求,监督项目实施。与此同时,企业作为市场参与的主体,利用物联网技术为高层次、多元化的养老需求提供有偿服务,实现了养老服务的专业化和广覆盖。

  近年来,“智慧养老”已经在全市不少区逐步推开。嘉定区目前除了启动包括菊园新区、安亭镇、南翔镇3个街镇的试点工作,明年将建成区级“智慧养老”平台,引领“智慧养老”服务在全区推开。据了解,黄浦、徐汇、虹口、杨浦、宝山以及金山等区,也都通过依托专业化社会组织的方式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不同的综合为老服务,探索出了一批口碑好、连锁化发展的养老新业态、新模式。

  全市首个综合为老服务平台本月上线

  类似嘉定区菊园新区这样通过信息化手段,打造“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以实现对老年人24小时全天候“照应”的模式,将成为未来养老服务蓝图中,不可或缺的一块应用。

  在近日发布的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科技老龄”一词被列入了上海2020年将要实现的总体目标之一。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为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为老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本市首个市级综合为老服务平台将于本月上线试运营。该平台作为全市统一的为老服务门户及行业入口,旨在为老人及其家属提供各类与老年人需求休戚相关的实用信息,同时,也承载着打通与养老服务社会企业间壁垒的功能。

  传统的养老服务模式,往往着眼于养老设施建设、养老队伍的培育与管理等“硬性”环节的投入。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兴起,养老服务又新增了一项“抓手”,那就是依靠信息技术与养老服务相融合,在“”环节上做文章,为老年人提供“触手可及”的智能化服务。

  即将上线的综合为老服务平台,不但整合了本市有关老年人的全方位“一揽子”统计数据,还提供各类实用信息的查询服务,比如老年人可享受的优待项目、维权点、机构办事指南等。令人耳目一新的还有这张“养老地图”,小小的三维图囊括了本市699家养老机构的布点,日间照料中心、长者照护之家、老年人助餐点等点位信息,也都可以通过直接输入名称或区域进行一键查询。

  “老年人可以通过平台查询到离自己最近的养老服务机构在哪里。平台的界面设计简洁,操作方便。”市老龄工作处处长陈跃斌认为,市级综合为老服务平台的搭建,有助于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以往的养老服务信息往往散落在区、街镇等各个不同的平台之上,老年人查询起来并不方便。综合为老服务平台的出现,有助于缓解老年群体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建立‘综合为老服务数据库’,可促进为老服务信息数据的共享、决策分析和监督管理,从而有效提升了服务资源配置的效率。

  据了解,综合为老服务平台建成后,将形成市、区“两级平台”,市、区、街道(乡镇)“三级网络”。目前,本市正在积极推进区级层面、街镇层面为老服务信息平台的统筹建设。以徐汇区为例的部分区已整合民政、卫生计生、医保等部门的老年照护服务信息以及老年人健康信息,建成统一养老服务信息管理平台,并依托该平台对老年照护需求评估、服务分派、监管等各环节实行一体化管理。各区同时结合老年宜居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现已有12个区基本建成区级信息化为老服务平台。

  政府主导建立的公共服务平台,仅仅是上海科技助老信息平台建设项目的一部分内容。除此之外,政府还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参与养老服务。依托另一大平台——社会自主开发的服务应用平台的建立,将整合专业养老服务机构、社会化养老服务组织,为老年人提供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更加高端化、专业化的市场服务,以满足老年人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形成科技助老的强大支撑。

  据悉,本市将于2020年建成全市统一、市区联动、覆盖基层的综合为老服务信息平台。通过“互联网+养老”的模式,形成全人群覆盖、全方面服务、全过程管理、全天候响应的养老服务信息化基本框架,为改善养老服务、优化服务资源配置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