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 | 杨波:从普京“竞选纲领”看美俄关系:前景黯淡,军备竞赛则未必
2017年,俄美关系波澜不断,既有外交战、媒体战的你来我往,也有制裁战、口水战的交叉起伏。经历了特朗普初任美国总统后约半年的观望和等待,随着“通俄门”不断发酵,俄罗斯精英最终对美国失去了幻想,认定遏制俄罗斯将成为美国的长期战略。
3月1日,普京在发表国情咨文中首次展示了俄罗斯最新研发的尖端武器并强势表态“俄罗斯仍然是世界头号核大国!”俄军方人士次日声称,美国反导系统对抗俄罗斯新型武器无异于“弹弓打飞机”,俄国防部长绍伊古则称美国部署在全球的反导保护伞为“一把破伞”。
普京在相当于他2018年大选竞选纲领的国情咨文中“剑指”西方,俄美关系陡然紧张,政界、学界关于“新冷战”的争论甚嚣尘上。作为对世界政治气候有着举足轻重影响的一对大国关系,2018年的俄美关系将走向何方?
全球安全:竞争与对话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俄美两国过去几十年间在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和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问题上积累了不少矛盾和分歧。
根据1974年美苏达成的反导条约,双方应停止发展战略防御性武器,以便于双方能够确保相互摧毁,这样双方谁也不敢轻易动用核武器。事实上,美国不仅有战略进攻性武器,还在全球积极部署战略防御性武器,这就意味着美国有可能单方面使用核武器,使俄罗斯没有第二次打击能力。
俄罗斯始终对俄美两国履行国际裁军义务程度不对等颇有微词。1992年俄美签署了《纳恩—卢格减少威胁合作计划》,美方据此对俄罗斯的绝密级核设施进行了620多次检查。1993年俄美又签署了《高浓缩铀—低浓缩铀计划》,10家美国机构的100名专家在10年间对俄罗斯的绝密核生产基地进行了170多次考察并现场监督俄方将500吨军用铀转化为低浓缩铀。普京在瓦尔代论坛上直言,美国专家可以随时自由出入俄罗斯核设施,而俄罗斯专家则只能在美方指定的时间和地点考察美国的核设施。
进入新千年,俄美先后签署了关于和平利用核能的合作协议(即123协议)和军用钚处置协议,但2014年美国单方面终止履约123协议,军用钚处置义务则被美国国会2018年预算案冻结。此外,美国2002年单方面退出反导防御条约,并将销毁本国化学武器的截止期限从2007年推迟至2023年也引起俄罗斯强烈不满。2017年底,双方围绕美国可能退出《中导条约》的问题再起争议,双方围绕军控和不扩散问题的矛盾愈演愈烈,并以3月1日普京在国情咨文中“亮剑”并誓言捍卫俄罗斯的战略安全达到了顶峰。
普京的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表示,俄罗斯此举旨在维护战略均势,莫斯科无意挑起任何军备竞赛。而分析人士普遍认为,普京关于新武器的声明可能会加快美俄军备竞赛。但是,鉴于俄美多年军控谈判合作的经验和当前的现实局势,不排除两国回到谈判桌前就全球安全展开对话的可能性。俄罗斯前外长伊万诺夫呼吁国际社会听清并正确理解莫斯科发出的信号,他表示,莫斯科建议“马上根据新形势启动有关新安全体系的谈判”。
乌克兰局势:矛盾与胶着
俄美两国国家利益在地缘政治经济层面主要体现在北约东扩与俄罗斯战略安全空间的矛盾,尤其是围绕俄罗斯周边国家的力量博弈,目前主要集中于乌克兰问题。
俄美去年在乌克兰问题上接连过招,华盛顿接连出台制裁法案充分显示了美方对乌克兰问题的强硬立场。2018年乌克兰问题仍然是俄罗斯与美国博弈的焦点,美国很可能继续渲染乌克兰问题以影响俄罗斯总统大选。新年伊始美国便发布了“克里姆林宫报告”潜在制裁对象名单,启动了对俄最新制裁,国会批准了3.5亿美元预算用于对乌克兰的经济军事支持。种种迹象显示,美国正试图将乌克兰危机维持在胶着状态,并继续推动在乌克兰顿巴斯冲突地区部署联合国维和部队。
2018年乌克兰国内局势也不容乐观。在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腐败问题尖锐,政治斗争加剧的情况下,乌克兰反对派或借机发难现任总统波罗申科及其执政联盟。若国内经济持续恶化,不排除原定于2019年举行的总统选举和最高拉达(议会)选举提前至今年举行的可能。经济困顿加之大选在即,基辅现政府对顿巴斯和乌俄关系的立场难有突破性的转变。
面对西方的不断发难和连续制裁,莫斯科坚称美国和欧盟才是乌克兰危机背后的推手,并力主通过“诺曼底模式”四方会谈协调立场,敦促美欧就履行明斯克协议向乌克兰政府施压。普京去年10月表示,把球踢给俄罗斯,只让俄罗斯想办法是行不通的,各方都应切实推动局势正常化。今年1月,俄罗斯在乌克兰顿巴斯冲突地区部署联合国维和部队问题上立场已有所松动,同意国际维和行动逐步扩大到整个冲突地区。
相互认知:傲慢与偏见
俄美矛盾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两国在价值观上的巨大差异以及战略互信的缺乏。这与近年来两国相互认知的削弱不无关系。
过去几年,俄罗斯在西方和美国的形象每况愈下。俄罗斯政治精英中往往存在一种偏见,认为美国决策层天然反俄,俄美又都不是对方的主要经贸和科技伙伴,因此,俄罗斯对美国的信息攻势总体上战略模糊、战术分散,对美国国内政策的影响力不足。美国在涉及俄罗斯核心利益的媒体、金融、能源、战略安全等领域具备强大的影响力,但俄罗斯却难以在上述领域对美国施加有效影响。
究其原因,可以看到,俄罗斯在过去的25年里几乎没有对美国实施过周密全面的“软影响”,以提升美国对俄罗斯的认知。俄国民众对美国的负面认知与美国民众对俄国的偏见不仅没有消除,反而逐渐固化并日益影响双方的决策机制。俄罗斯的反美声浪和美国的“俄国威胁论”日益成为两国关系的障碍:偏见越积越深,偏见影响决策,决策造就制度,形成了恶性循环。
另一方面,俄罗斯政治精英对美国政治文化的了解也不够深入。华盛顿的俄罗斯利益代言人难以改变美国国内对俄罗斯的印象,面对官方延长对俄制裁的决定回天无力。改善美国的对俄舆论,争取不同利益集团的支持,加大对美国内政的影响力将会成为俄罗斯下一阶段对美信息战略的核心。尽管西方对俄罗斯的大国地位意见不一,但是,俄罗斯若要西方接受其政治经济大国的自我定位,恐怕也需要更多、更具针对性的宣传策略。
总体趋势:制裁对抗或成新常态
当今世界是全球化、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依存日益密切,很难把两个国家完全对立起来,其结果必是两败俱伤。所以,俄美虽然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虽然存在结构性矛盾,但是也总在不断地寻求合作的契合点。
虽然俄美政治精英之间的关系剑拔弩张,但两国在其他层面的交流与合作仍将继续发展,例如友好城市、企业互动、畜牧业合作、教育科学交流、文化艺术联系,以及人员交流等等。这些双边接触虽不足以弥补高层缺乏的沟通和共识,但能够确保俄美关系在复杂尖锐的内外环境下维持正常的航向。
总体上,美国对近期与俄罗斯达成共识的前景持悲观态度,俄美在当前形势下开展切实对话困难重重。特朗普当选后,美国国内政治风向快速转变,俄罗斯问题和反俄情绪迅速与美国的国内政治交织在一起,并成为悬在特朗普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美国总统的权力受整个政治体制的制约,因此,特朗普本人在改善俄美关系上的转圜余地非常有限。未来的俄美关系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国的外交行为,以及俄美在全球热点地区地缘政治竞争的态势,尤其是在与俄罗斯利益攸关的后苏联及其周边地区。
展望2018年,俄美关系多半会以非对称性对抗不定期激化和美国继续遏制俄罗斯为主线,对抗与制裁交互之下,俄美关系改善的前景颇为黯淡。
尽管当前俄美关系几乎处于最低点,仍不排除双方就叙利亚、朝鲜、乌克兰等问题谋求互利对话,探索理性妥协的可能。毕竟,俄美曾不止一次借“巧外交”力挽狂澜。而在俄美关系触底,两国缺乏信任,美国坚决遏制俄罗斯,两国战略竞争轮廓日益凸显的复杂情况下,双方更应致力于改善关系,无论俄罗斯总统大选和美国中期选举结果如何。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教授,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
初审 / 编校 / 责任编辑 / 顾忆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