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燕”衔泥,她让蔬菜更好吃更安全
头戴遮阳帽,套上长袖衫,38℃的高温下,郝春燕习以为常地走进骄阳下晒得滚烫的蔬菜大棚,蹲下身子凑近一片小青菜,仔细查看植株出苗情况。“夏淡”时节,保证市民餐桌上的蔬菜供应可是件大事。
郝春燕不是农民,但从1979年读大学开始,她的人生就与菜田结下了不解之缘,毕业后一直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从事蔬菜科技推广工作。在田头和蔬菜打了30多年交道,郝春燕成了地地道道的菜田守望者。
越是极端天气越要下田头
郝春燕现在是宝山区蔬菜科学技术推广站推广研究员、栽培条线负责人,她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就是喜欢田野,绿油油的一大片,空气又好,多漂亮啊!”
话说得轻松,但这可不是份轻松的工作,动不动就得往田里跑。都说农民靠天吃饭,越是碰上高温、寒潮、干旱这样的极端天气,技术人员就要跑得越勤快,新种的苗有没有成活、有没有碰上病虫害、有什么种植新技术可以指导农民,不下田去,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除了在办公室写论文、编技术资料、搞课题,偶尔开开会,郝春燕大部分的时间不是在田间,就是在去乡间的路上。从单位出发,最远的地方需要一个小时的车程。亲戚朋友们有时候半调侃半夸她,“50多岁的年纪身材还保持得那么好”。近日,记者跟着郝春燕走进了盛夏的蔬菜大棚,才能体会她保持身材的“秘诀”,站在烈日下的大棚里,两三分钟就闷出一身汗。仔细查看小青菜的出苗情况,检查茄子棚里的红蜘蛛虫害,询问施肥、浇灌情况……在宝灵蔬菜园艺场里转悠了一大圈,郝春燕的上衣基本都汗透了。“习惯了,习惯了,干这一行都是这样。”她拉起裤腿,露出满满一大片去年夏天发湿疹留下的印痕,这也是常在大棚的闷湿环境捂出来的。
喜欢和农民交朋友
就这样,郝春燕坚持了30多年。她潜心钻研,主持或是参加完成部、市、区级科研和推广项目40余项,出版科技著作8部,发表科技论文40多篇,制订上海市蔬菜企业标准15项,编写农民培训教材2本,培训区镇科技人员和菜农1.1万多人次,编写技术资料177期。
郝春燕把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耐热青菜新品种、土壤保育技术、水肥一体化、设施蔬菜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等一一送到田头,既要让送上市民餐桌的蔬菜更好吃更安全,也让农民享受到新技术带来的便利和经济效益。她去村里、田头指导和推广技术,农民信服她,不是因为她“老资格”,而是因为大家把她当朋友。郝春燕说:“农民很朴实,我喜欢跟他们打交道。”农民喜欢她,因为她从不高高在上,所以“郝工的面子要给”。
让新型农民有形象有身份
作为蔬菜技术推广研究员,郝春燕的专注和坚持还跟30多年前一样,就是把好品种、好技术送到田头,指导农民种出好菜。但她也有担忧,种田的农民越来越少。“现在下地干活的基本上都是55岁-60岁的农村妇女,再过个5年-10年,怕是更少了。我就怕跑到村里去推广技术,找不到人。”她皱着眉头说:“一个西装革履的小伙子从公司走出来,一个从农场里走出来的小孩,你说姑娘们会选哪个?”
也是因为这样,她觉得自己坚持的事业显得更加重要。她说,要通过科学技术的推广,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形象,让新型农民有更好的收益,有形象,也有身份。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应沈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