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村娃也有"放牛班的春天":支教老师和奉贤区柘林学校结下不解之缘

02.03.2015  10:33
  在奉贤区柘林学校有一群质朴的孩子,他们常念叨着一个余老师,孩子们口中的这位“余老师”就是静安区一师附小青年教师余婷婷。那一年,她和其他9位支教老师带着棉被行李住进柘林学校,担任一年级实验班的语文教师兼班主任,从此和这里结下不解情缘。

  每天的饭菜都冷了一大半

  柘林学校一度是奉贤区“垫底”的薄弱学校,生源外流,办学陷入困境。2007年,市教委推出“委托管理”模式,由静安区教育学会托管柘林学校。学校也开启了从“招不满”到如今“坐不下”的迅速发展模式。

  2008年,余婷婷和其他9位支教老师来到了这里。

  开学第一天的情景着实让余婷婷吃了一惊,一个男孩怎么都不肯踏进教室,还冲着她大发脾气,“你要我进教室,我就把鼻涕擦在你身上!”听了这话,余婷婷心里“咯噔”一下。一番连哄带劝,总算安抚了男孩。农村的孩子基础薄弱,余婷婷带的班级,38个孩子,在入学时几乎没有识字量,没有听说读写的习惯,也缺乏家长配合辅导。然而,余婷婷依旧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于是,每天放学以后,偌大的校园,静寂的教学楼里总有一间教室的灯亮着,那是余婷婷又在耐心辅导孩子们。农村冬天来得早,沿海的晚风吹得校园里的大树“沙沙”作响。食堂的老伯照例又在等着余婷婷来吃晚饭了。待余婷婷辅导完孩子,又把他们安全送到家,赶回学校食堂时,饭菜冷了一大半。“老伯伯,真不好意思,又让你等我了。”余婷婷每天都会不好意思地说。“没事儿,姑娘,”老伯对她疼爱有加,“不要急,慢慢吃,农村孩子碰上你这么好的老师真是福气啊!”一个农村老伯,一个市区姑娘,他们的对话每天在食堂幽幽的灯光下进行着,这几乎成了柘林学校一道独特的夜景。

  让科学理念落地生根

  随着优质教师团队入驻柘林学校,科学的教学理念也在这里“落地生根”。余婷婷发现,一些老师教生字的方法很原始,让孩子一行一行地抄写,做了无用功还不一定见效。于是,余婷婷建议,生字抄写4遍封顶,但要教学生在抄写过程中归纳识字方法。她也告诉学校老师,上课不急着讲内容,但一定要培养学生全神贯注的听课习惯。

  孩子们最忘不了第一次戴上绿领巾,余婷婷把市区学校里的入团仪式“复制”到了柘林学校,那次入团仪式可是学校的一件大事,几年来第一次向全区展示的大型活动竟然是由一年级的娃娃们挑大梁的。三个班的学生人人上场,一连展演了5、6个节目,孩子们个个精神抖擞,有模有样。

  为病中学生送去电子相框

  渐渐地,余婷婷发现这些孩子开始发生改变,原来想方设法逃避做作业的学生会主动来向她请教问题;午间20分钟阅读时间内,原来坐不定的学生也能安静地翻书,甚至让老师推荐书单;外出春游秋游,她带的班午餐结束,草地上不留一点垃圾。他们的待人接物已经和市区的孩子没有太大差别。孩子的点滴进步,都会被余婷婷搜集放大,“他们的阳光和自信是很容易被激发的。”就像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教师用爱心打开了孩子封闭的心灵。支教期结束,余老师要离开柘林学校的时候,孩子们哭了,他们送上了亲手制作的贺卡,纸张虽不够精美,字迹却端端正正。

  余婷婷和这里的故事还未结束,就在新学期初,她再一次前往六年前曾经支教过的奉贤,这一次是为了一个生命垂危的学生。原来在去年暑假,小赵被查出患有白血病,而她许下的生日心愿便是能再次见一见自己的小学启蒙老师———余婷婷。余婷婷得知这一愿望,来到了小赵的家里,还带来了一个电子相框,她找来当年为孩子们拍下的点滴校园生活照片,每一张照片上都有当年的小赵。小赵看着电子相框,听余婷婷介绍着每一张照片,找到哪里是自己,每看到一张照片,眼神里都会射出一丝满足的光芒来。

  用时间陪伴孩子的成长,用关怀温暖孩子的心灵,这就是教师余婷婷每一天的工作,平平淡淡却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