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理发13元 沪上国营理发店最后一点"星火"[图]

17.04.2015  06:25

  原标题:坚守70年后,面临连年亏损、后继无力的困境国营理发店最后一点“星火

  

  在星火理发店内,身穿白大褂的理发师傅、过时的黑白色地砖,暗示着老店的年代久远。

  在徐汇区大木桥路上,坚守着一家近70年的国营理发店,老店中坚守着一批具有数十年剃头经验的老师傅。这里是目前上海仅存的一家平价国营理发店——星火理发店,它用数十年积累的老手艺和亲民的价格留住了无数老顾客的心,可如今却因师傅们的老去,渐渐走到了尽头。

  晨报记者历时一周,走访了这家老店、这群老师傅,还有那些老顾客的故事。

  老记忆

  吃3年萝卜干饭才能出师

  如果不是刻意地寻找,即使擦身而过你也可能忽略这家理发店。它的门口既没有炫目的霓虹灯,也没有喧嚣的音乐,与周边装潢讲究的门店相比,它就像个灰姑娘般不起眼,只有门上的“国营星火美发厅”几个红色大字透露着一些特别。

  店经理徐艺兵告诉记者,这家理发店从解放前就存在了,解放后收归国有,距今已有近70年历史。目前属于上海新路达资产管理公司所有,是纯国营理发店。他回忆,国营理发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达到顶峰,几乎每个社区都有好几家店,当时最知名的是沪江、南京、华安、新新四大老字号国有美发店,年轻姑娘经常来店里烫一个最时髦的“大波浪”。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国营理发店要么倒闭,要么转制,剩下的很少。“四大名店都已经不是国营了,现在上海仅有两家是纯国营的。”徐艺兵透露,另外一家叫“红玫瑰”,位于淮海路,档次较高。

  与星火理发店一起变老并一起坚持的,是店里的理发师傅。目前,理发店共有6名理发师,平均年龄超过50岁,最小的47岁,最大的已经62岁,有些甚至是几代相传。

  年龄最大的侯德华师傅称:“当时店里规定必须做满3年学徒才能正式出师。”学徒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店里,先打扫卫生,再帮师傅整理工具,然后练基本功。先学功架,从站开始,再是拿毛巾、摇刀等。“毛巾要赤手从100℃的蒸箱里拿出来,保证温度不低于85℃,热敷时客人才舒服。

  即将50岁的女师傅刘红梅在店里工作超过25年了,她的父亲也是理发师,理发生涯长达40多年。刘红梅正是接替父亲的位置进了理发店,说起学艺生涯仍记忆犹新:学刮脸要先练站立、闭气、架膀子,不能动;学捶背要先练捶凳,要捶出空音。

  师傅们告诉记者,那个时候老上海的理发店收徒弟有规矩,三年内不得离开。为了学手艺,学徒工有时还得给师傅打下手,工资也很低,就为早日学到剃头的“心法”与“刀法”,于是吃过“萝卜干饭”就成了国营理发店剃头师傅最骄傲的资本。

   老传统

  男女分工不分家

  时至于今,星火理发店依然保留着一些传统。理发店每天的营业时间从早上8:30开始,但要求所有人员必须提前15分钟到店,并在早上8:20准时开门营业。到了下午6:30分准时关门下班。而在工作期间,不管是理发师,还是收银员,必须穿着白大褂工作服。

  在分工方式上,一般男师傅为女顾客理发,女师傅为男顾客理发。当然,分工不分家,有时候男女理发师也会“混搭”,男的为男顾客理发,女的为女顾客理发。

  在这家理发店里,你能够很方便地找到老式理发店遗留的痕迹。比如洗头用的还是“弯腰式洗头”,而不是现在理发店流行的“平躺式”。老式理发椅虽然有些破旧,都是专门定做的。还有挂在墙角边专门用来刮剃刀的“打刀布”,残破的身躯透露着岁月的气息。

  时代在变,理发工具也在变。电推剪代替了手推剪,安全刮脸刀代替了老式刮脸刀。但是,不变的是师傅们的手艺和服务态度,每一位男顾客来理发和修面,师傅们都会细心地涂肥皂沫、敷脸、刮胡、清理鼻毛,最后涂一层雪花膏滋润脸部,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与其他民营理发店不同的还有,星火只收现金。徐艺兵告诉记者,理发店的各项服务价格已经贴在了店门口,顾客一律按照价目表支付现金,刷卡也不行,因为店内根本没有安装POS机。

  老顾客

  喜欢那份亲切和踏实

  来到店里消费的都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有的甚至已经在这里理发30多年。59岁的李老师,从20多岁开始就在这里剃头。“这里的每一位师傅都认识,每次走进这里,就有一种亲切感。”李老师说。

  尽管顾客是以周边居民为主,但有的老顾客虽然搬家了,依然找回来剃头。65岁的张老先生说,因为有点秃顶,他第一次来这里时向理发师提了自己的要求,再来的时候,不用他交待,师傅就已明了于心,会帮他将一侧的头发遮住秃顶。

  老顾客回头率高,也是星火旺季很旺、淡季不淡的原因。平时每天有二三十人,周末多时有上百人。还会有老顾客预约,这时收银台上那部老掉牙的投币古董电话就派上了用场。这部电话现在只能接不能拨,就算投了币也没法用了。而在当时,这样一部电话可是令人艳羡的存在。

   新问题

  平价路线连年亏损

  尽管老顾客络绎不绝,星火理发店的经营却并不乐观,几乎连年亏损。徐艺兵介绍,算上水电、物耗、人力成本等,每个月的经营成本约5万元。一年下来,基本上是亏损的,全靠国营公司补贴。成本飞速上升,理发的价格却提价缓慢。2012年,这里单理发的价格是10元,后来才涨到13元,然后一直没变。而周围的房屋均价早已突破每平方米4万元。在市中心地段维持这样一家平价理发店,难度可想而知。而对于时下理发店行业兴起的预付卡之风,徐艺兵表示,星火之前没办过,以后也不会办。

  相较于资金压力,人才断层才是威胁到星火理发店存亡的真正危机。徐艺兵介绍,现在理发店的6位老师傅平均年龄已经超过50岁,按规定,男的60岁退休,女的50岁退休,再过几年师傅们就都要退休了。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老师傅们曾经招过一批学徒,但没学完3年就都出去闯荡了,没有一个人选择留下。

  徐艺兵称,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随着个体理发店、民营理发店的兴起,国营理发店就遭受了较大冲击。2005年,是个分水岭,那一年不少国营老店相继关门,还有一些被迫从国营变成了股份制甚至私营。

  徐艺兵估计,按照目前的态势,星火理发店估计还能撑个两三年。之后将成为最后一家消失的国营平价理发店。

  “如果这里关门了,以后到哪里去理发呢?”已经在这里理发30多年的李老师似乎很忧心。外面的民营理发店,一想起发型师夸张的造型,店内刺耳的音乐,还有店员喋喋不休的推销,老人就望而却步了。

   [记者手记]

      其实,我们只想安安静静地理发

  老人们喜欢将理发师傅叫做“剃头匠”,而“”这个字,代表着一种较高的技艺水平。“剃头匠”就是指剃头手艺很好的人。而这种手艺,在民间更多靠的是一种传承。国营理发店的老师傅们,就是通过这种代代相传的方式,通过3年学徒生涯掌握了“剃头”本领,并在实践中不断巩固,熟能生巧。顾客们也能够在完成“剃头”的同时,享受到那份老手艺带来的舒适感。

  年轻人喜欢将理发师傅称为“理发师”,这是一种更现代化的称谓,“理发师”的成长也不同于以前,更多是通过专业学校培训,流水线上生产的产物,渐渐失去了“”的内涵。

  的确,在年轻人看来,国营理发店已经过时,师傅是老人,顾客也是老人,用的东西太破旧,发型也不够时髦。所以,大多数年轻人不会愿意去光顾国营老店。

  但是,我们缅怀的,并不是国营店那个“国营”的红头名字,而是那种传统的理发方式,那种传统老手艺带来的舒适。那份理发时能与“剃头匠”唠唠家常的亲切,还有那种结账时不用担心被坑的踏实。“星火”虽小,可以燎原。我们从它身上看到的,是理发回归到了它的本质。是的,我们的要求不高,只是想每一次走进理发店时,都能够安安静静地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