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过境迁的曹安路
曾经,这条路,一头连着上海最大的工人新村——曹杨新村,另一头连着上海的西大门——安亭,所以叫曹安路,是这座城市最长的路之一。时过境迁,几番改建,如今它不再通往曹杨新村,曹安路这个名字却保留了下来。
虽然曹安路路名已不再到达曹杨新村,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以轻纺市场为基础的曹安商圈已经成了华东地区的批发重镇,经营业态也从单一的轻纺扩大到皮具、电子、小商品、服饰纺织品等,大多业态单一独立经营,形成了错落有致、错位经营的批发、零售市场。
新中国工人新村的“长子”
曹杨新村始建于1951年,是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作为新中国工人新村的“长子”,这里曾居住过200多位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戳①《 工人新村的记忆 》;②《 看懂上海:旧照片中的曹杨新村 》查看往期相关内容)
最早建成的曹杨一村
2005年曹杨一村被列为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保护建筑
1950年,根据中央的指示,上海市长陈毅指出:“目前经济情况开始好转,必须照顾工人的待遇和福利”。在这大背景下,曹杨新村“1000户”工人住宅(实际建造1002户,即曹杨一村)和“两万户”住宅先后应运而生(戳《 “二万户”的记忆 》查看往期相关内容)。曹杨新村算是现行试点单位,这之后又有了鞍山新村、江宁新村、大连新村等。这批住宅后来被称为老公房。
曹杨新村不是欧洲式的街坊,也不是老上海的传统里弄,而是郊区型花园式的居住区,这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大型城市公共住宅建设的首例,此后,在上海乃至全国都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工人新村建造活动。
1952年6月25日,工人正在调试新装在曹杨新村大门口的电钟,为居民入住做着最后准备。
刚建成的曹杨新村,街道马路用的都是用花岗岩石头铺成的“台格路”,路旁种的是法国梧桐,加上像小洋楼似的建筑,引起许多人瞩目。文革前,这里就成了对外开放游览的工人新村,国内外不少领导人和外国来宾都到这里参观过。
很多曹杨一村的老居民,回忆起当年搬进来时的场景,都会说“以为搬进了洋房”:“我们当时住的都是滚地龙,搬到这里,墙雪雪白,地板是红的,房间里面清清爽爽,做梦也想不到住了洋房了”。
一路北上 曹安公路
上世纪90年代,那会儿没有京沪高速,也没有轨道交通,上海人北上去江苏走公路,几乎都是通过曹安路,过安亭再到江苏。
拥挤的、弥漫着一股人肉酸臭的长途汽车,沿着曹安公路一路风驰电掣,从安亭开进上海市区。印象中,这条路一直在修,坑坑洼洼,漫天尘土,一车人在无休止的颠簸中昏昏欲睡,路边是连片的农田和灰蒙蒙的厂房。黄渡、封浜、江桥、真如……这些熟悉的地名一闪而过。
曹安路跨普陀区及嘉定县,是联系上海市和江苏省的312国道的起始段。
后来有了高速、再有了11号线,曾经奔波于曹安公路上的车程被成倍的缩短,大片大片的农田也开始变成了巨大的施工现场。
别了,曹安市场
武宁路2255号,这是上海的一个特殊地标----曹安市场。
20年间,曹安市场已然成为很多沪上“马大嫂”每天早上必去之地,在这里,有着平价新鲜的蔬菜,有着讨价还价的喧嚣。一天鲜活的开始,有不少人是被曹安市场给“唤醒”的。
曾经的曹安市场既是一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却又不仅仅是一个批发市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已经成为一种和睦的关系。
那些紧邻在一起的商贩们,那些奔过来淘起便宜菜的家庭主妇们,那些上午送完孙子孙女的阿姨爷叔们,那些午饭后闲着的阿爷奶奶们,谈话间已然相识——小菜买好送你一把葱,买好时鲜货聊聊回去哪能烧。买卖也能成为聊天,主客也会变成朋友。人们已经熟悉了这份属于曹安市场的特别情谊。
渐渐地,由于曹安市场配套设施相对落后,市场管理成本不断提高,周边居民投诉不断,于2013年3月1日正式停业关闭。
曹安市场关门进入倒计时,市场依旧熙熙攘攘,却弥漫着不舍的味道
第二家肯德基
1989年12月,外滩东风饭店有了上海第一家肯德基(戳《当年,我们在华尔道夫吃炸鸡》查看往期相关内容)。下面这张照片传神地表现出上海市民对美国“家乡鸡”的好奇。
东风饭店第一家肯德基
到了90年代,武宁路上就有了上海第二家肯德基。在当年,来这里吃顿肯德基也算是“轻奢”——点了个套餐,二十块不到,里面有两块鸡、半根玉米、一份色拉、一份土豆泥、一包薯条、一个小圆面包。当时一个月工资也就一百多。
都是父母带着小囡去的,小囡吃,父母就看着。能吃上一次有的好兴奋了,逢人就说:“今朝吃过肯德基了!”
如今的曹安路,再也不是曾经的曹安路,那些已经变了模样的建筑、那些已经消失了的地标,不变的应该只剩下那时候的记忆了。路明在《我们的曹安路》里这么写过:
我对自己说,不要矫情,不要矫情。泪水无声地滑过我的脸。我认出了窗外的曹安路,灯火通明,像老情人的晚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