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发现、重构和共享:国际互联时代的 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论坛在沪举行
11月15日,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主办的“发现、重构和共享:国际互联时代的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论坛在沪举行。来自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和中国的三十位院长和专家共同分享了互联网时代的新闻发展方向、发展前景以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
“互联网正在以改变一切的力量在改变全球,现在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Wifi,离开wifi就仿佛与世界脱离了关系,所以人类正站在一个新的时代到来的前沿。”复旦大学副校长张志勇表示,为了应对互联网的挑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已于两年前开始探索建立上海新媒体实验中心,预计2017年6月底可以初步完成。
互连网没有国界,如何培养一个通晓两门语言且具有国外学习经历的新闻人才,同样也是摆在复旦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张志勇在演讲中提到,复旦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40多个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相关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友好关系。此外,学院还建立了各种学区研讨会,70%以上的学生均有出境交流的机会,开拓眼界,增强对世界的了解以及积累跨文化传播的经验。
开设新的课程,已成为新闻学教育改革的趋势。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已于2005年率先成立了媒体融合专业,同时将传统纸媒专业更名为“纸媒与数据新闻”;2015年新增“电视纪录片”专业……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中国项目主任章于炎介绍了密苏里新闻学院与苹果、ADOBE等公司合作建设媒体融合课程的模式,以及数据可视化、无人机新闻等创新课程。他希望以新的科技拥抱未来,拥抱互联网时代的人才培养的模式,将同学培养成不是通才而是突出自己特长的全媒体人才。
论坛上,多位院长提及当前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挑战。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陆绍阳认为,当前新闻传播遇到范式转移、理论自洽和人才培养等问题,提出应该对如何培养“为我所用”的人才等问题加以重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张辉锋介绍了该院跨文化、跨媒体、跨学科人才的整体设计和具体项目,以及院企合作“未来传播学堂”的情况。台湾世新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游梓翔介绍了该院八个专业课程的换“新”计划和即将建设的全媒体中心大楼的功能。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Denise Varney认为,大学的责任在于可持续地培养全球化人才,当前传播与政治联系更为紧密,新闻教育尤其要注意伦理道德的教育。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刘昶提出,新闻教育的责任不仅在于人才培养,还应包括对媒体的引领。他认为,海量的信息碎片化正剥夺着人们思考的空间,当今流行的“你关心的才是头条”这一口号,正是对品质新闻的讽刺。他认为,记者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需要由新闻传播教育来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