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给老百姓上堂听得懂的“医学课”[图]
底下哗啦啦举起一片手。
底下是一片诧异的讨论嗡嗡声。
“老年人早锻炼不要离开公厕太远,千万不要在有便意时憋住,我的妈妈哦,早上去虹口公园锻炼,都是先找好厕所位置,然后再去不远处锻炼的”。
底下又是笑声一片。
这是8月9日上午,在思南公馆举行的“思南健康学堂”开启的第一次活动。台上的两位年轻医生,是来自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乐飞和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侯霄雷;台下则是通过网络预约、社区报名的100余名听众。两位医生在分别作了20分钟题为《“肠”治久安》《“便”化无穷》的演讲后,是与听众的互动环节,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理念,完善社区健康教育,促进市民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享受健康愉悦生活,是“思南健康学堂”的宗旨;同时,激活区域内资源,充分挖掘发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在地缘、人文、医学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以书香思南为圆心,串起思南路沿线的人文科学活动的设想,则是使这场活动成形的推手。该活动由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和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宣传部联合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团委承办、瑞金二路街道党工委协办,并作为思南路沿线单位之一加入“书香思南 人文中轴”建设,满足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推动市、区、校联建共建。
沪上的医学讲座屡见不鲜,“思南健康学堂”有啥特别?与专家报告会不同的是,“思南健康学堂”主要邀请知名的年轻医师做嘉宾,解读的是普通市民百姓关心的医学内容,涉及中医、西医,生理、心理等诸多方面,涵盖疾病诊疗、营养保健、卫生预防、医患沟通等具体话题,并力求把深奥的医学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表达传递给普通市民,注重主讲人与听众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避免以往的“授课式”单向模式。学堂授课与互动时间毕竟有限,为了帮助意犹未尽的听众解渴,嘉宾还会向听众推荐三四本相关医学书籍。体现医学科普的人性温度、“接地气”,成了“思南健康学堂”追求的目标。
未来,“思南健康学堂”的活动场所将固定在交大医学院内,并固定每月两期、成立一支医学生志愿者组成的固定工作队伍,这一“三固定”模式将有助于逐渐夯实项目基础。在活动达到一定积累的基础上,“思南健康学堂”拟推出“健康书单推荐”、“健康科普读物”、“健康宣传手册”、“健康讲座视频教材”等文化衍生品,深挖活动内涵,拓展活动外延。
据悉,为了更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提升活动质量,上海交大医学院团委作为承办方,在市卫计委和交大医学院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在嘉宾邀请方面力求突破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的界限,活动嘉宾覆盖上海市医疗卫生系统知名专家或权威人士、医学人文研究领域资深学者。在活动宣传方面,也将更多依托新媒体发布排片预告、接受现场预约。
“思南健康学堂”正在打造常态化、科普性、公益性、开放式的文化互动分享体验空间,那么现在的效果究竟如何?第一场健康学堂课后,听众中一位阿姨站起来表示,就认准了乐飞医生给自己看病。而更多听众,在离开思南公馆时,还一路摇着主办方发放的印有“养生三字经”的小扇子,一路讨论着日常养生知识。“食定量,清淡鲜,生冷炸,莫沾边”的背诵声音,到复兴公园的一路上,都能听见。
就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星期六,思南健康学堂推出了第二期内容,来自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主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乔颖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口腔学专业的柯国锋医生分别带来了《掀起睡眠的盖头来》和《蛀牙那点事》,给有睡眠障碍和口腔疾病困扰的市民解惑。
来源: 解放日报 2015.08.24 解放周一24:外滩
原文: 给老百姓上堂听得懂的“医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