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经济学人上海圆桌会议专家热议

30.10.2015  01:45

中国经济:何处是底部,何时到底部    

10月19日公布的中国第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显示,第三季度GDP增速为6.9%。这个结果在很多经济学家的预料之中。而大家更加关注的问题的:经济增长步入“速7”以下,接下去怎么走?    

就在数据公布前四天的10月15日,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与上海市经济学会主办的“经济学人上海圆桌会议”,在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召开。这次会议将主题定在了“中国经济:何处是底部,何时到底部”。知名京沪经济学者对经济走势进行了研判,提出了应对之策。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张军

以降低利率来刺激国内需求

面对经济下滑趋势,中国亟需扩大内需来扭转,但过高的利率则正在抑制国内需求。最近一年多,国内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一直保持在2%以下,PPI(生产者价格指数)连续44个月为负6%左右,以一年期贷款利率5%计算,实际利率相当于11%,民间“影子银行”的借款利率甚至高达20%。    

过高的融资成本,使得许多制造业企业无法维持边际利润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关闭以及中央政府对信贷上限的限制,导致地方基建投资的资金投入降至历史最低。宏观紧缩政策也大幅削弱了房地产行业的增长。由于经济下行,地方政府及企业无力偿付利息,被迫向影子银行借贷,来履行偿还责任,从而再次抬高无风险利率,陷入恶性循环。    

我建议,宏观货币政策要适当放松。当务之急是降息,确保物价指数年度增长率接近名义利率。通过充分降低利率来刺激需求,减轻高杠杆带来的金融风险,也使地方政府的债务得以重组。    

上海市经济学会会长 周振华

寻找与加大急缺投资领域

我判断,中国经济现在已经到了底部,但这个底部不是触底一个点,而是一个平底,马上反弹不太可能。也就是说,状态要持续一段时间,比如像三季度这样的经济增长可能要持续两个季度。这样的经济增长状态,是原来诸多积淀下来的问题,或是体制上问题所造成的各种力量形成的交集。    

哪里出问题了?消费增长比较正常,与我们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相比,我们的消费增长并不低;出口增长过去太高、不正常,现在正在回归正常水平。有问题的可能是投资。现在一讲到投资驱动,就认为不是好事情,造成大量产能过剩,但我要提出一个结构性投资的问题。    

投资,并不是说在原来已经过剩产能的部门与项目上继续投,而是寻找一些我们现在急缺投资的领域,包括交通、城市监管、环保产业、健康产业等方面,都处于低水平。寻找这样的投资方向、加大这方面的投资力度,为经济增长增加一些动力,我认为是一个政策方向。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周国平    

以降低利率来刺激国内需求    

我认为,现在经济下滑有三个原因:第一,制造业的下滑引起了整个经济速度的下滑,而制造业大规模去产能的过程还没有真正开始。如果真的对企业大刀阔斧“关停并转”的话,制造业增速可能还要进一步下降。    

第二,银行的盈利能力大幅下降,系统性风险还存在隐患。    

第三,因为制度的不完善,导致部分地方政府主动作为的精神有所欠缺。    

要减缓经济下滑趋势,必须提高制造业的效率。建议要减少产能,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把眼光放到质量而不是数量上。上海制造业上半年增速放缓,对经济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因此,上海要将注意力放在稳定制造业上。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郑新业

改革财政体制激发经济活力

分析中国经济,不能用投资、消费、外贸的“三驾马车”理论,从学理的角度讲,那是针对危机治理的情况。真正判断长期经济问题,要用索罗的资本、劳动、技术理论。按照这个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研究团队认为,短期看中国经济增速会下行;但长期潜在增长率预计在8%左右,未来还是光明的。确定经济潜在增长率很重要,因为一旦这个数字下来,吃“特效药”、穿“增长鞋垫”,经济增长也是不可持续的。    

具体来看:第一,看资本。中国人均资本存量仍然不高,国内各地经济发展差距大,中西部地区还有很大增长潜力。第二,看劳动力。中国的劳动力并不短缺,农村仍有大量劳动力可以进城打工。第三,看技术,重大技术向民用领域转化的程度还不够,一旦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还能推动经济增长。此外,民生领域里面教育、医疗等方面供给不足,这也是很大一块需求。    

经济增长需要“开大门、走大路”,解决资本、劳动、技术的问题,因此需要改革。特别是改革财政体制。现在,普通消费品,如奶粉、尿布、矿泉水、盐等通通都是17%的增值税,这不应该,可以下降;污染品的增值税要增加。打破17%的增值税红线,既能抑制高耗能、污染品的出现,也能减轻家庭负担,同时为企业减负。    

上海财大教授 陈杰、上海财大高等研究院院长助理 陈媛媛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要“定向

上海财大高等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项目课题组在今年7月对下半年宏观经济做出过判断,认为中国经济在未来比较长的趋势内处在下行阶段。这个报告当时引起较大关注,随后国家发改委公布的第三季度国民运行数据,也证明这份报告中预测是数据还是非常精确的。    

课题组对经济下行压力的政策选择提出具体建议:为了实现政策执行效果,可通过“定向”财政政策与“定向”货币政策相结合的方式,促使投资有效流向实体经济。几个可以“定向”注入流动性的方向,应该被政府关注。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以PPP(公私合作模式)等创新融资模式大力吸收民间资本、提高公共资金效率的方式,来推动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城乡管网升级改造、城际铁路、新一代互联网,以及教育、医疗、文化基础设施等。报告提醒,如果确定要推行这些刺激政策,实施过程中需要高度警惕短期刺激政策的后遗症和防范不良债务的积累。    

来源:《解放日报》 2015.10.29 第16版 解放财经    

原文: 经济学人上海圆桌会议专家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