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搞医学科研,要沉得住气不计较名利

29.11.2017  20:17

知名肝癌专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至今已为9000余例肝癌患者实行手术,其中包括1800余例肝移植术。按照1:5的总患者人群手术率统计,近5万肝癌患者曾接受他的诊治。作为新增中国科学院院士,他说:“搞医学科研,需要有一种价值观来引领。为了患者不断去探索前行,这条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选择肝癌,那就是选择挑战

2001年历经12.5小时的努力,樊嘉完成他主刀的第一例肝移植手术;2002年他带领肝移植小组完成上海首例活体肝移植,那年他44岁。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了一年半病理医生、五年普外科医生后,樊嘉开始攻读肝癌方向博士。选择肝癌,意味着更多挑战与担当。数据显示,我国是名副其实的肝癌大国,全球一半以上肝癌发生在我国,问诊患者中仅20%至30%可手术治疗,70%至80%其他治疗效果差强人意(50%几乎没有任何治疗手段)。

肝癌的诊治关键在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小于2厘米的早期肝癌患者,5年生存率高于90%。然而,传统检测手段甲胎蛋白普及率高,弊端呈现:肝癌患者中只有60%至70%呈甲胎蛋白升高。怎样更早发现肝癌?樊嘉带领团队,历经3年攻关,在肝癌病人血浆中,筛选到由7个miRNA组成的早期肝癌诊断分子标记物。全新检测方法可大幅提升患者诊断率、生存率。目前,分子标记物模型已获中、日、韩专利;检测试剂盒完成多中心临床验证,于今年8月获得国家食药监总局的准生产许可证。

医学科研,绕不开跌打滚爬

“医学科研,绕不开跌打滚爬。”樊嘉说,“不计较时间的付出、名利的得失,沉得住气、静得下心,这些都是做医学科研的必备的。”

肝癌患者之所以生存率低,复发率高是症结所在。他带领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检测“外周血中干细胞样循环肝癌细胞”,发现循环干细胞样肝癌细胞可作为肝癌切除术后复发预测新指标。整个团队自主研发“CTC分选检测系统”,研发并优化基于阴性富集的高灵敏度CTC检测平台,研制“循环肿瘤细胞全自动分选仪原型机”,相关发明获3项发明专利。 

中山医院副院长周俭说,当年两人一起跟随老师查房,整整一个月几乎没听到过樊医生说一句话。直至疑难杂症病例讨论时,这位知名肝癌外科专家余业勤的得意门生才“开了金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