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晚至22日凌晨 虹桥火车站大排长龙

22.02.2016  08:33

  东方网2月22日消息:今天(22)是元宵节,上海又迎来一波返程客流高峰。昨夜今晨,在虹桥火车站,由于地铁在晚上11点半停止运行,公交夜宵线知晓度有限,排队等候出租车的最长等待时间接近2小时,在火车站停车库等候接人的车辆也排起了长龙。来听报道

  【0222虹桥】

  【晚上11点多,随着一趟趟高铁列车不断抵达,虹桥火车站到达层的人流越来越密集,在出租车等候区,几百米长的队伍从室外蛇形延伸到了室内。工作人员介绍说:

  (大概需要2个小时,这里排了有1000人,地铁没有,还有公交320夜宵线,但是很多旅客不知道往哪里去。车是一直源源不断往这边来的,但是旅客都是带行李、带小孩,发车量慢掉了)

  (我排队是40分钟了,已经太长了,这个时候40分钟相当很长时间了。这个公共服务还是有待于提高,排这么长时间队是有问题的)

  大量急着回家的乘客,也让黑车有了可乘之机。到达大厅到处都是黑车在拉生意。

  (莘庄、闵行方向的有没有。外滩哪边?几个人?打车吧,不用排队,去哪里?最少我起步价100)

  2月24号到26号三天为春运最后一波返程高峰,虹桥站每天会再次出现11到12趟“红眼高铁”,如何及时做好旅客的交通疏散,相关部门还需提升服务。】

  录:闹元宵的“90后

  昨天,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举办的“海上年俗展”推出了“闹元宵特别活动”,集中了50多个传统文化展示和体验项目。令人有些意外的是,带来这些项目的并非是大师名家,而是清一色的80后、90后们。请听报道。

  【0222元宵】

  (活动现场没有欢快的背景音乐,也没有嘈杂的叫卖声,一切都在静静地进行,似乎和“闹元宵”的氛围不太契合。但是,只要你静下心仔细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会慢慢地展现出来。现场特别策划了一个“寻找有缘人”的版块,策划人常青说,元宵节原本就有让青年男女相识相知的传统:

  【过去男女也只有元宵节的时候出来看灯会、猜灯谜,然后出来互相认识、结缘。七夕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约会的日子,但认识相识是上元节。我们把整个会场布置成桃花林,做了寻缘卡,让他们填写好挂在桃树枝上,中意的话可以扫二维码互相认识。】

  像这样谙熟传统文化的青年人可不在少数。在另一处介绍汉服和苏绣的摊位前,记者遇见了来自苏州的茗酊文化工作室的贡梦洋,作为一位90后,他和另外3位伙伴自筹资金,办了这么一个以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公益社,不图别的,只为真爱,就连她在介绍自己的姓名时都是引经据典:

  【我姓贡,端木子贡的贡,梦是周庄梦蝶的梦,洋是望洋兴叹的洋。】

  在介绍汉服时,那份投入和认真让人肃然起敬:

  【汉服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不像西服有肩线和省道,把人拘束地太死。汉服主要是平裁,前面有前中线,后面有后中线,代表了中庸、正直,和儒家思想有关。前面一般都有两层,因为前面更需要保暖。并不希望靠这个赚钱,而是希望能让优雅的文明之光照耀今天的生活。】

  2位游客对这些汉服爱不释手,马上买了3件:

  【古装很美,觉得女人就是女人味,男人就是男人味,很喜欢!】

  记者还遇见了来自宣纸原产地安徽宣城泾县的张翔国,80后的他正在给观众如数家珍般地介绍宣纸的制作工艺:

  【宣纸就是利用泾县特有的檀皮树,沙田稻草以及溪水,利用古代传承的古法工艺,108道传统工艺,手工做成,能久藏不坏,千年不腐。市面上流通的用机械做的那叫书画纸。】

  这次活动的联合主办方——上海青果公益社负责人尹前程说,活动信息一经微信渠道发布后,马上得到了来自江浙沪等地80多个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社会主体的响应,经过遴选,最终确定了50个:

  【原来以为做传统文化都是年纪比较大的,但现在90后反而越多,比如90后孩子对香就特别有研究,拿起来一闻就知道是什么做的。刚开始的时候觉得这是退休之后做的事,但现在很多年轻人在做。】

  市群众艺术馆馆长萧烨樱说,经过他们3年来的跟踪调研,市民文化正呈现出“五老二轻”的特点,就是周一到周五以老年人受众为主,周末两天以年轻人为主,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既要“网来网去”,也要“握手聊聊

  【平时他们在网上交流比较多,其实他们特别渴望有这样一个地方有线下的交流,所以这次元宵也做这么一个市集,该把公共空间打造成年轻人的社团社交,线下交流的的空间,面向大众,交流、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