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找对了路,就要坚持走下去

29.11.2016  15:33

上海援疆农业工作特别报道(上)

南疆的美,只有真切地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才能体会。

在距离乌鲁木齐还有1500公里的喀什,在塔里木河的源头叶尔羌河滋养出的肥美绿洲上,记者一行用了近十天时间,深入叶城、泽普、莎车、巴楚等地,感受着这里淳朴的民风、古老的建筑、现代的生活及其与遥远的大上海勾连起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塔里木河滋润下的南疆农业,历史上仅仅是一种“吃饱肚子”的农业。随着各地州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各种新的增产技术被普遍运用到广阔农田。先是棉花成为南疆最耀眼的富民产业,紧接着以红枣、香梨、苹果、核桃、石榴为主的林果业异军突起,畜牧业以及劳务输出为显著特征的非农产业也紧随其后。而这一切都为上海的农业援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引进和运用,农民的收入得到增长,生活得以改善,南疆的农民逐渐悟出一个道理:种小麦也好,种棉花、种核桃也好,面积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效益。

再荒凉的沙漠,总有绿洲存在,显示着生命顽强不屈的精神。这里曾经水草丰美,繁花似锦,古文明灿烂夺目,如今沧海桑田,一批又一批来自上海的农业人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在此谱写着现代农业的新篇章。

智能温室+无性繁殖

上海技术”喀什发力

很多在莎车县工作的援疆干部都有体会,这里的蔬菜特别贵,尤其是番茄、土茄子、辣椒之类的当地百姓日常烹饪使用较多的蔬菜,有的比上海的价格还高。“过年过节,一公斤土茄子最高可以卖到20至30元。”上海援疆干部、莎车县委农办副主任马志国告诉记者,由于当地蔬菜供应量不足,很多蔬菜不得不向外地购买,加上运输与人力成本,蔬菜价格居高不下。

为了保障当地市场供应,由援疆资金投入筹建、上海孙桥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承建的现代化育苗中心,自2011年投产以来,通过先进的“上海技术”,大大提高了育苗的成活率,发芽率达到95%以上。目前该温室的年育苗能力2000多万株,可满足全县26个平原乡镇5000座设施大棚的种苗需求,年产值在200万元左右。

塔尕尔其乡5村的吾不力今年58岁,过去依靠土法育苗,收成不好。去年起,他听邻居介绍开来这里买苗,试种了一个大棚的西红柿,收益达到12000元,是原来的8倍多。国家设定的贫困线标准是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未达到2800元,而12000元的年收益已经可以让一个四口之家脱贫。今年,吾不力又加种了5个大棚。他告诉记者,过去,当地农户不愿意种蔬菜,一方面土大棚条件简陋,另一方面,用当地的土方法育苗,技术不过关,出苗率和发芽率都很低,产量也不高。如今有了现代化育苗中心,不仅省力,收益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上海大棚亚克西!

而组培研发中心的启用,大大解决了当地农产品品种退化的难题。组培即植物克隆,利用组培技术可对植物种苗进行快速繁殖。援疆企业从上海带来的组培技术,结合工厂化育苗,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莎车当地一些依靠无性繁殖的农产品种苗,如马铃薯、草莓等,由于农民长期的自繁自育,造成品种退化。而利用组培快繁技术结合脱毒技术,可对其进行提纯复壮,使品种原有的优良特性得到恢复,起到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产量的目的。

目前当地组培室的组培品种有黑枸杞、草莓、玫瑰、多肉植物以及一些地被植物,年产量可达200万株以上,其中包括了木本、草本及球茎类植物,拟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植物品种进行试生产,让当地的技术团队了解不同类型植物的组培快繁技术体系及生产运作过程,掌握其各自特性,为今后不同类型的作物组培技术的研发奠定技术基础。

援疆企业不仅为当地农业带来了高科技,还为当地留下了带不走的技术团队,通过把浦东农发集团的专家“请进来”以及把当地技术人员“送出去”的方式,已累计进行了3批约400人次的组培技术培训。目前第一批学员已独立开展工作,当地青年亚力昆就是其中一名,目前负责组培研发中心的日常管理工作,在他的指导培养下,中心又增添了4名熟练掌握组培技能的技术人员。

现代畜牧养殖园区

规模与生态找到了实现路径

站在叶城县畜牧养殖园正中间的二层小楼上向下望,园区内养殖区域的划分科学有序,并预留了大量的发展空间,这片从戈壁上平整出来的土地,承载着叶城人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畜牧养殖的希望,当地负责农业援疆协调工作的陆曙东向记者介绍。园区的建设,首先就是要吸引当地的养殖户进来,我们有科学规划的棚舍,“统一的饲料配比服务,统一的疾病防疫系统,统一的销售渠道拓展服务等等”。搞标准化,要与当地的实际相结合,标准低了肯定不行,太高了,有时也行不通,所以,专业的事要交给专业的人来办,生态化也是如此。由于当地有机肥料极度缺乏,畜禽场产生的粪便根本不愁“销路”。所以,在园区的设计之初,就特别注重畜禽粪便的收集系统,与集中堆放区域设置,基本做到了自动收集,方便运输。饲料是养殖业的生存之本,戈壁滩上,饲草根本无法生长,园区便拉来覆土进行填埋,并充分利用当地季节性洪水带来的淤泥和沉淀增厚土壤层,让就近种植成为可能。这一工程量非常巨大,上海市农委畜牧办领导到此观摩时感叹这里是“戈壁滩上崛起的航空母舰”。

据记者了解,该项目2013年启动实施一期工程,占地面积5.58平方公里,项目建设总投资1.4亿元(其中上海援建资金4000万元)。项目建设有园区管委会服务功能区,标准化棚圈124栋10万平方米,园区水、电、路、绿化、防疫、无害化处理等公共基础设施县财政全额投资,棚圈由县政府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设标准。现存栏畜禽35万头(只、羽),出栏畜禽500万头(只、羽),蛋产量3000吨,年产值近亿元。2014年,占地面积13.65平方公里的二期工程目前也已投入生产,引进日加工50吨的颗粒饲料生产线1套,预计年生产加工颗粒饲料1.5万吨。仅肉羊区年末存栏2.5万只以上,产值达5500万元以上。今年还新建了肉羊人工受精改良站3座、无害化处理池2座、日处理200吨污水处理站1座、道路硬化10.3公里,种植2000亩饲草料基地,配套48套公租房,解决集中居住和安保问题。同时,根据园区屠宰、加工、冷藏区的规划要求和自治区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创建标准,本着“适度超前”的规划设计,项目采用疆内外先进的屠宰设备、高超的技术水平和完善的功能服务,引进畜禽屠宰企业3家,规划建设现代化牛羊屠宰场1个、生猪屠宰场1个、家禽屠宰场1个。

来自叶城的上海援疆干部陆曙东向记者介绍,该生态畜牧园区的建立就是要延长畜牧产品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强市场调节和保障功能。目前园区已派驻3名专业兽医加强对饲料、兽药、防疫、检疫、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隔离场、合作经济组织、物业公司、安全保卫等环节进行监管,加强对养殖户科学化养殖技术指导,确保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增加市场畜产品的供应量和占有率,提高畜禽养殖效益,增强畜禽标准化、规范化养殖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推动叶城县畜牧业不断向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养殖、科学化饲养、合作化经营的模式快速、健康发展。

西果东送

电子商务打通农产品双向通道

2014至2016年,为了把巴楚的特色农产品推向华东乃至全国市场,来自上海的援疆干部严布衣动足了脑筋,最终把着力点定在了电子商务和品牌建设上。

2014年夏秋两季,琼库恰克乡伊合散农业合作社在上海援疆指挥部的帮助下,将本地产的28吨伽师瓜、库克拜热甜瓜运往上海水果市场销售,收到较好效果,为巴楚县特色鲜果产品进入上海市场开创了先河。2015年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开展“西果东送”项目,与企业合作建立巴楚县特色农产品推广中心,在上海、浙江建立直营销售点6个,实现了400多吨各类农特产品的销量。同时建设巴楚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搭建电子商务进农村三级服务网络,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实现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通道。

今年3月至9月,在巴楚县委、县政府,上海援疆指挥部巴楚分指挥部的共同推动下,与维吉达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合作的“库克拜热甜瓜”推广销售项目启动,利用订单农业模式,以“互联网+扶贫”的方式提升产品种植标准和产品品质,用现代供应链方法推广当地产业,通过电商方式助农销售,推广巴楚县特色农产品库克拜热甜瓜,帮助当地农民脱贫;创造了“巴楚留香瓜”地域品牌并且留在了当地,为特色林果产品大量销往内地市场打开了一条极为有效的通道。6月20日,巴楚县委、县政府,援疆巴楚分指挥部与维吉达尼和新农堂在上海举办“订单农业与电商扶贫高峰论坛暨农村淘宝乡甜农场与新疆巴楚留香瓜产品推荐会”,打造了一块“带不走的金字招牌”。

目前,“巴楚留香瓜”品牌已深入人心,与“哈密瓜”、“伽师瓜”、“西洲密”等甜瓜齐名,成为新疆在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甜瓜品牌之一。其百度搜索相关结果已达到59000条以上。

在上海援疆指挥部的牵线搭桥下,巴楚县还陆续与乡村淘宝和国内多家一线商超、线上平台结合,让巴楚留香瓜走入千家万户。他们通过订单农业模式,首次将巴楚县生鲜农产品通过网络对外输出,同时注重培训本地技术队伍,依靠先进物流链,解决了南疆新鲜农产品的运输难题,2016年通过这一渠道共计销售巴楚留香瓜500余吨。因甜瓜市场需求大,甜瓜采购覆盖到英吾斯塘乡、阿瓦提镇、琼库恰克乡、色力布亚镇等,直接合作农户达到100户以上,对符合品质甜瓜定价高于前期价格,提高了巴楚留香瓜的市场定价,保障了瓜农的基本利益。

据调查,巴楚留香瓜同标准产品,2016年销售价与去年同比增加3倍,参与农户普遍增收3000至5000元。并通过多方努力,对巴楚留香瓜进行产品标准的普及,提高了本地农户对甜瓜标准的认识。同时组织起60位由农二代、返乡青年、大学生组成的甜瓜供应团队,进行甜瓜采摘、装箱、分级等技术培训,形成巴楚留香瓜本地供应链服务小组,解决了一批维吾尔族青年的短期就业问题,也培养出了未来为巴楚留香瓜供应链提供有力保障的队伍。

记者 王平 施勰赟 贺梦娇 新疆喀什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