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旅游如遭“抢劫” 锦绣河山变地方政府后院

02.10.2014  13:29

  本报特约评论员洪乐风

  锦绣河山不是谁家后院,老百姓当然有权说话,有权对价格发表观点。现在是网络时代,微博、微信如此发达,没有理由不借助技术手段,实现票价的全民讨论。

  十一长假第一天,大江南北的旅游景区,迎来了熙熙攘攘的游客。喧嚣之余,景区门票再度引发热议。有记者调查发现,“禁涨令”实行7年,景区门票涨价的脚步竟从未停歇,“中国式门票”的价格屡破新高。以往一二百元都嫌贵,而今放眼望去,四五百元的“联票”“通票”已不算稀罕,更有所谓“景中景”“票中票”,半路杀出、再砍一刀。

  “门票依赖症”,俨然成为一些地方的发家致富路。民众有抱怨,坊间存争议,风景区的门票究竟谁来定价?

  这要从旅游产品的经济属性说起。按说,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的产品,才叫公共品,但旅游产品又不完全如此。一些地方,人满为患,看人比看风景的多,这就有了排他和竞争的因素。因此,旅游产品得算是“准公共品”。既要有公共品定价的普适性、非营利性,又离不开一般商品的成本收益核算。其中的关键是,谁来核算,谁来监督。

  比如,云南一景区涨价,形式上的听证会也开了。然而,当地物价部门的公示上,听证意见却只字未提。说到底,锦绣河山不是谁家后院,老百姓当然有权说话,有权对价格发表观点。其实,景区开发、日常维护、人工与技术投入,并不复杂,没有道理不敢公示出来。一笔一笔放在网上,大家的账大家理,在此基础上,就算涨价,是不是也更能服众?

  还有个说法,似是而非,认为景区票价该交给市场。

  殊不知,风景名胜带有自然垄断性,黄山就一个,九寨沟也没二选。垄断产品,往往采取市场定价方式,同时定价要接受社会监督,与社会一般的消费能力相适应。同样是世界自然遗产,张家界就每人245元,一票3天有效;美国黄石公园才每人12美元,约合人民币74元,而且可以一待7天。难道我们的居民收入已超过美国?

  越是垄断,越要加强监管,不能只靠政府自己管自己,还得依靠经济民主。非市场化的领域里,成本、收益、定价需要经济主体共同参与。不比过往,现在是网络时代,微博、微信如此发达,没有理由不借助技术手段,实现票价的全民讨论。别害怕,民众的讨论不会失去理性,开放的态度更能迎来游客。故宫、八达岭、周庄,十来年不涨价,被誉为“良心景区”,也没见哪个资不抵债,反倒收获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足可见,治愈“门票依赖症”,非不能也,实不为也。我们国家,大多数景点为公益型,国家财政已有拨款。换句话说,民众已经“提前预付”了部分门票。这时,再蠢蠢欲动搞提价,是不是有点不厚道?放下涨价的歪念头,扎扎实实在旅游周边产品上下功夫,才是旅游产业的繁荣之道。当然,这不仅需要地方的自觉,更需要经济民主广泛的参与和监督,新设立的“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也被寄予更多期待,相信会有更多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