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泉葡萄产业脚踏实地实现“小步快走”
北有嘉定马陆葡萄,南有金山施泉葡萄。近年来,“施泉”葡萄与“马陆”葡萄通过品牌打造,以犄角之势逐步形成为本市南北区域地界上的两个颇具产业优势的品牌农业,并扮演着沪上地产葡萄“台柱子”角色。
然而,与“马陆”葡萄“高大上”的硬件设施投入相比,“施泉”葡萄的基础设施目前还处于“平民化”发展阶段,现代装备相对缺乏,产品价格也较“马陆”葡萄卖得更实惠些。“我们的产品品质并不逊色,市场销售也并不低端,其经济效益也决不在‘马陆’之下。”施泉葡萄生产基地负责人卢玉金坦言,他们每年都会引进一些新品种对产品、技术进行改良。“尽管硬件条件有限,凡事还得靠精打算盘,在探索发展的路上从未歇下过脚步,更没走回头路。”依托科学管理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实现小步快走,这也许便是施泉葡萄得以将品牌一点点做大做强的成功秘籍所在。
不断引进优化品种
强化产品商品性能
卢玉金介绍,目前全球约有近两万个葡萄品种,其中主栽品种约有两千多个,而他每年都会从中精选引进三至五个杂交品种,每个品种每次则定量为三至五颗/树,然后将其种在大棚里,从花芽形成情况、抗病性、坐果性能、口感及商品性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观察,并从中去挑选一些上海适栽并具有良好商品性的品种作为自己的主栽品种去开发。
卢玉金的葡萄种植经历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一开始是跟着父亲学,从1996年起开始独立在浙江老家种植,并曾师从南方葡萄专家、浙江农大的一名老师。2000年,卢玉金由老家来到上海发展,在青浦徐泾镇接管了当时一家沪上最早、也是最大的商业化设施葡萄园。卢玉金回忆说,当年人们对葡萄口感及外观还不像现在那么讲究,且品种也很单一,基本都是种植“巨峰”露地葡萄为主。“当时,只要能种出葡萄即能卖掉,所以大家种葡萄都只追求产量,且经济效益也非常可观,可翻现在的好几倍。”
有了大棚,所有品种便都能种。当时,提子在上海市场上卖得很火,卢玉金便将“红地球”、“秋红”、“黑玫瑰”等十几个欧亚品种提子作为主栽品种。两三年后,卢玉金发现“黑玫瑰”等因其裂果厉害不适宜在上海栽种,最终将其淘汰掉。当时,销售主要是以家乐福、易初莲花、乐购等大型超市为主,且大棚市场价格是露地葡萄的近五倍,其旺盛的市场需求可见一斑。
2003年,卢玉金离开青浦,到金山创建自己的葡萄种植基地,并开始全面投入全封闭大棚种植,种植品种也不断翻新。卢玉金说,最终确定一个品种好坏与否一般需要四五年时间,而最终权衡该品种去与留的标准则主要是看它的适栽性及产品的商品性。在这二十年中,他先后引进品种有近百个,其中“巨峰”、“夏黑”、“醉金香”、“金手指”、“阳光玫瑰”等一些欧美品种保留下来并成为施泉葡萄主栽品种的精品,此外还留有一些欧亚杂交品种。通过求真务实不断探索,施泉葡萄品质不断优化,从而实现了品种上的一个个新突破,其商品性大大提升。
不断改良种植技术
以拉长产品供应期
卢玉金介绍说,大约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他发现有人已开始在用报纸为葡萄套袋,用以防止病虫害与农药残留,提高葡萄果实外观品质。到了90年代后半期,他又发现人们对葡萄的大小、色泽、糖度等也开始均有要求,果农除了会做些简单的疏花疏果工作外,开始热衷于大棚设施葡萄的栽培技术。“当时,浙江主要是研究试推全封闭大棚栽培技术。但由于当时这一技术尚不成熟,温度湿度一直把控不好,导致大量落花落果、树势徒长,坐果不佳。上海当时主要是采用避雨大棚栽培技术,“类似一把伞,上能遮雨、下能透风。”避雨栽培温度湿度与露地差不多,所以技术容易掌握,坐果也比较稳定,且能减少葡萄疾病、提高品质,增加适栽品种。
在了解了浙江与上海两种不同的大棚种植方法特性之后,卢玉金决定对两种方式都去试一试。他先是用三年时间接触了避雨大棚栽培技术,之后又向全封闭大棚技术转型,并于2003年全面介入全封闭大棚设施基地的创建,将巨峰、藤稔等一些原露地种植品种同时引到大棚里。全封闭大棚,其最大优点就是能提早葡萄成熟期、延长供应期。但如何解决树势徒长难以坐果的问题,是当时全封闭大棚种植的一个瓶颈。卢玉金经过反复试验观察,找到了这一瓶颈的突破口,并琢磨出了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即通过控制水分、肥料,同时结合花前少量断根等物理手段控制肥水,使花期长势明显减缓,由此破解了全封闭大棚的葡萄种植难题。
然而,当时这些大棚还仅仅只是单层盖膜,所以在保温性上还存在缺陷。“因为单棚晚上是不保温的,并会出现逆温现象。比如白天温度很高,晚上却很冷,甚至比大棚外温度更低,因大棚里面的冷空气出不去。”卢玉金说,他曾无数次在大棚进行过夜间观察,并发现单层薄膜大棚一般都是二月底开始发芽,三月初即可长出5-10厘米的枝条,此时非常容易受冻。”卢玉金说,若3月上旬来次“倒春寒”,只需一个低温天,即可将棚内所有长出来的新梢全部冻死。
后来,在全国的一个专业研讨会上,有人曾提出了双层盖膜这一理论,卢玉金当时听了后如醍醐灌顶,思路一下子被打开,并立马着手双层盖棚尝试。“我当时做这件事,即便不算最早的一个,也起码是最早之一。”双层盖膜大棚不仅能大大提升保温性能、有效防止逆温现象,并能通过提早盖棚,提早果品成熟期,拉长供应期。“如单层二月上旬方能封棚,采用双层后即可把封棚时间再提早一个月。另外,两层薄膜中间就像是一个热水瓶内胆,其保温性非常好,所以能通过控制封棚时间来掌握冒芽时间,使其免遭冻害。”
从去年起,卢玉金开始在尝试三层盖棚的新招式,即将盖棚时间有望再提早一个月,把全年供应期拉得更长。同时,基地上已分有早、中、晚三个葡萄种植品种。其中,早熟品种以盖三层膜为主,少量为两层膜,“这主要是考虑能将销售档期分布得更合理,避免产品过于集中上市。”中熟葡萄以盖双层薄膜为主,其中也有部分只盖一层,“晚熟品种就不封闭了,上面只盖一个顶。”卢玉金说,发芽时间与成熟期密切相关,发芽越早成熟期越早。通过不同薄膜加层来控制成熟期、拉长供应期、提高产值,如今已成为施泉葡萄的核心技术,并辐射带动了周边及奉贤、嘉定、青浦等地的一些种植户。卢玉金甚至还前往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河南、云南等地进行实地指导。
接下来,卢玉金准备在设施上再跟进一步,力争将现有的大部分单体大棚升级为连栋大棚,以进一步提升大棚保温性,更好地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不断拓宽市场渠道
推动发展动能转换
依靠品质品牌开道,不断拓宽市场销路。从2003年起,施泉葡萄就开始酝酿品牌打造,并通过采用统一包装,先后打入了家乐福、城市超市和百联集团旗下的一些大型超市,以及久光百货、上海食品一店、浦东国际机场候机厅等一些著名大客流商圈里的柜面平台,而且所有葡萄产品均采用二维码,实现了产地质量可追溯。同时,种植基地每年还向游客开放葡萄观光休闲采摘,让前去采摘的游客可以充分体验葡萄藤下的那一份夏日清凉快意。从2013年起连年举办施泉葡萄节,使施泉葡萄的文化内涵与品牌附加值从中进一步得到彰显。2015年,施泉葡萄被评为“上海市著名商标”及“名牌产品”。
此外,除了现有的产品、产地均已获绿色食品认证外,2016年施泉葡萄还获得“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认证,“如果出口的话,人家外国人就会更认可这个‘生态标签’。”卢玉金说,他们以前都以直销、商超与网上销售为主,去年开始尝试在上农批及青浦、奉贤等地的一些大型批发市场上销售,以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自施泉葡萄联社成立以来,由于一些种植户在销售上力量薄弱,给整个联社销售造成了一定压力,所以在销售策略上必须作一番重新调整,包括在外包装上的统一打造,以提高产品的商品性。”
如今,经过多轮品质提升与市场整合之后,施泉葡萄的市场地位已开始与进口水果有一拼。有些消费者对此提出,国产葡萄为什么价格卖得与进口葡萄一样贵?而在卢玉金看来,国产葡萄为什么一定要比进口货低一个档次?“我们的葡萄甚至已超过日本等进口葡萄品质,且又是地产,无论是新鲜度还是安全性都更有保障,品质也更佳。”果品市场上“洋水果”一般都被放在比较抢眼的位置,卢玉金想通过自身努力对施泉葡萄进行全新打造,以提升市场地位,推动发展动能转换,打破多年以来水果市场被“洋水果”抢先占位之魔咒。
记者 陈宗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