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方创琳教授解读我国城镇化空间组织格局
6月30日上午,应我校经济发展研究所、商学院城市与区域分析实验室邀请,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第一副主任、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城市地理与城市发展研究室主任方创琳教授为商学院师生作了题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空间组织格局与空间主体城市群建设”的报告。吴玉鸣教授主持了报告会。
首先,方创琳对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进行了解读,将会议主要内容归纳为:“1个主体”,即我国未来城镇化的主体是城市群,城市群的人口占总人口75%以上,对经济的贡献达到80%以上;“2个核心”,即以人为本和提升的城镇化质量;“3大过程”,即要认清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过程是自然、长期及历史过程;“4条线”,即耕地线、生态线、城市空间增长边界线及多元化投资保障线;“5条主轴”,即三纵是指京广线、沿海线和兰渝成昆线,两横是指长江沿线和陇海兰新线。其次,他分析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模式及空间组织格局,认为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特点是速度快,质量差,城市病进入高发高危期,城镇化进程处于亚健康状态,未来我国城镇化面临日益严峻的资源与生态环境压力,必须转型,要走可持续的新型城镇化模式,注重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最后,方创琳通过图片展示,和与会者分享了其团队完成的一些规划案例。
图片说明:与会教师合影
方创琳教授的报告引起了与会师生的极大兴趣,与会教师就高校及规划部门对城镇化研究的不同角度、城镇化亚健康状态的衡量指标及方法、我国城镇化的潜力、中央对县级城市政策动向、城市增长边界线划分方法等问题,与方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 相关链接:
方创琳教授近年来主要从事城市地理、城市化与城市规划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课题、国家973项目课题、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十一五”、“十二五”规划项目约110余项,主编出版学术著作20部,在《Cites》、《Ecological Economics》、《地理学报》等50种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约330篇,其中SCI/SSCI论文30篇,EI论文2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