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经济新闻部记者叶薇走进华东理工大学 《新民晚报》(大学版):做好一个“讲故事的人”
“每个新闻都有其背后的故事与深意,要想客观、生动地呈现新闻事件和人物的真实性与吸引力,就需要作者带着一双慧眼,善于把握细节和内涵。”5月20日下午,新民晚报大学版、易班网和华东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联合举办的“名编辑名记者进校园”活动在华理徐汇校区举行。新民晚报记者叶薇结合自身十余年从业经验,为华理师生送上了精彩一课。
有血有肉 方显本色
活动伊始,叶薇就坦言:“今天来华东理工大学的目的其实很简单,主要是想结合我的一些从业体会与感悟,跟大家一起交流和分享,互相学习。”简单却不失温度的介绍,让人倍感亲切。与多数新闻从业者一样,她对新闻工作的理解,也是在无数次的实践探索中不断提升的。
回顾多年前对坚守孤岛28年的乡村教师郭福民的采访与报道,叶薇感慨说,采访前对典型人物有着完美、高尚和超脱世俗的期待,结果在实地采访中,却体会到了与现实和世俗的激烈冲突。“那种感觉,既迷茫,又真实。我渐渐明白,新闻报道要有温度、有活力,就一定少不了对新闻人物的本色刻画。”她解释说,“每一个人都是真实的,无论他在新闻中代表哪一方的利益,我们都不能脱离对现实的写照。”叶薇认为,只有当我们将笔下的人物写得有血有肉,才能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那一份温度与人性的魅力。
善于观察 发现真实
叶薇介绍说,有些时候,新闻人参与一线采访时,往往对采访对象有一些预期的设置,这很可能让我们被“欺骗”或难以探寻到采访对象真实的内心世界。“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仔细观察当事人的细节表现,有可能是语言行为,也有可能是相关的周边环境。”
她以采访“找钢网”创始人的故事为例,分享了如何发现和把握细节的切入点,从而更好地贴近被采访者的真实生活与内心世界,最终写出真实而又生动的人物报道。“采访的前半阶段,始终平淡无奇,直到我发现受访者桌上有一个棋盘,以此为话题,走进了他丰富而精彩的业余生活……”叶薇说,只有当我们保持一颗好奇心,随时准备抓住细微的“触角”,才能更好地用写故事的手法将人物与事件融合起来,做到生动与真实的有效结合。
深度挖掘 免于俗套
叶薇分析说,新闻的真实性不仅是指事件或人物所呈现的表象,更多时候应该借助新闻人的敏锐嗅觉与深刻感知力,去挖掘其背后蕴含的“真意”。如果新闻人不能时刻自我提醒,避免跟风、盲目报道,就很有可能随大流,缺少新意,更有甚者,报道将会片面或失真。
她以曾经轰动一时的山东“弃母事件”为例,认为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有善于求新的意识,更要有勇于求真的全局观与魄力。“当多数媒体都将事件的主人公报道为‘不孝子’的时候,我们尝试聚焦他所做出的努力和面临的困境,不仅为读者还原真实情况,也为社会重塑正面导向。”叶薇对此深有感触,“我们需要用心倾听和感受事件的原貌,而不是停留在表层的现象上。”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叶薇强调,新闻人始终不能忘记肩负的使命,只有牢记使命,用心观察,深入体会,不断挖掘新闻背后的深度,学会用写细腻而客观的手法去描述新闻事件,才有可能做好一个“讲故事的人”。
《新民晚报》(大学版)03版
原文来源: 《新民晚报》(大学版) | 发表时间:2016-06-08 | 作者:李铁军
原文链接: http://xmwb.xinmin.cn/campus/html/2016-06/08/content_3_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