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晨报》:请老外尝尝“腌笃鲜”

02.08.2014  19:22

吃货”早已是个世界性的概念,在有志于发掘美食的进餐者与食物之间,从来就不会有什么不可逾越的距离。从盘子到嘴巴,如此而已。不过,在入口之前,人们通常都要打听一下:这道菜叫什么名字?

毫无疑问,中餐的名气早已传播到地球的每个角落,据说最有名的一道菜,就是“宫保鸡丁”,翻译成英文就是Kung Pao Chicken,算是音译与意译的结合。这道名菜与咸丰年间东宫少保丁宝桢大有渊源,从菜名就可得知。不过,它的英文名就很难让人咀嚼出历史气息了,不免有所遗憾。

其实这还算过得去的。最近,华师大外语学院的数名师生开展了以 “中国传统美食翻译实践与研究”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在走访上海古镇时发现,不少传统美食店要么没有英文菜单,要么就是翻译得过于“奇葩”。举个简单的例子,“茶树菇”被翻成了“Tea tree mushroom”,就是逐字译的,以至于参与这项社会实践的留学生对这道菜大为狐疑:“”怎么能做成菜?如此一来,连点菜的勇气都消失了。此类例子不少,据说,七宝古镇和朱家角因为外国游客比较多,在一些传统美食店里还可偶见英文菜单;而在嘉定南翔,几乎没有传统美食店里配有英文菜单。

翻译不到位的菜名也就算了,大部分还能凭字眼琢磨个八九不离十,基本能让老外们断定自己将会吃到什么;可若是全中文菜单,大概只能“看图说话”了。有些特色上海小吃店,或许连菜品的照片都没有,遇到这种情况,慕名沪上美食的老外便只剩下一条路:乱点鸳鸯谱。一个显而易见的后果是,当这些外国吃货心满意足地回到家乡,被问起在上海吃到了什么稀罕玩意,他们肯定说不上名称,或者就是某个生造的英文菜名。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为什么老外说来说去就只知道“宫保鸡丁”了。

所幸,大学生们力所能及地修正了一些菜名,比如,腌笃鲜就是 “Preserved and Fresh Local Speciality(Shanghai Style)”。虽然长了点,但也算是为沪菜走向世界开了个头吧。

阅读原文

 

来源| 新闻晨报  文字| 晨报记者 郁潇亮  编辑| 董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