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 张鹏:世界城市日——城市的追求和梦想

02.11.2020  11:40

2013年12月28日,第68届联合国大会的会期接近尾声,平静的会场上突然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与会代表们纷纷离席,与中国代表握手祝贺。会上,会议主席宣布,联大第二委员会一致通过决议,决定自2014年起将每年的10月31日设为“世界城市日”。对于联合国110多个国际日的大家庭而言,又增加了一个新的成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而言,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在联合国推动设立的国际日。为“世界城市日”的申设,中国代表团付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它的诞生,还要追溯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

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是首次以人类城市生活为主题的世博会,巩固和分享国际社会在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成果。“世界城市日”正是来源于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Better Life)的理念,应全球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趋势而生,同时也是中国政府通过2010年世博会《上海宣言》面向全世界发出的郑重倡议。从2014年全人类的第一个“世界城市日”到2020年,“世界城市日”平台正在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关注,促进各国携手应对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推进可持续城市化和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上海作为“世界城市日”的孕育之地,多年来以上海世界城市日事务协调中心为主要抓手而不懈努力,为城市持续发展源源不断地贡献上海智慧与上海力量。

源于上海与世博的精神遗产

成功、精彩、难忘”的上海世博会不仅为上海留下了宏伟壮观的硬件设施,更留下了《上海宣言》、《上海手册》、《世博会志》等重要精神财富,而“世界城市日”的申设,则是其中最璀璨夺目的一颗明珠。上海世博会结束后,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指示,外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上海市政府自2012年4月起正式启动“世界城市日”的申设工作,具体组织工作由上海市负责。自接受任务起,上海市各级领导均高度重视“世界城市日”的申设工作,将其视为“上海世博会的最后一件事”,从上海市外办、上海市建设交通委、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贸促会上海分会等单位抽调专职人员成立工作组,开始了极富挑战性的申设工作。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在中国政府和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国际展览局全体大会、联合国人居署理事会和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先后建议设立“世界城市日”,旨在通过跨国合作的方式,解决城市化的全球性问题。

作为城市日的发起城市,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日工作。市委书记李强对城市日工作多次做出重要批示指示,要求“将上海打造成为世界城市日的永久主场”、“做出更大影响力,体现更多上海元素和上海声音”。为推动中国引领全球城市化进程,为使上海世博会的精神遗产得以保存和流传,联合国、国际展览局和世博会组委会共同提议,将上海世博会展览展示、论坛和城市最佳实践区的思想成果总结编撰成《上海手册——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指南》(以下简称《上海手册》)。2011年首版《上海手册》诞生,此后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支持下,上海市与联合国人居署、国际展览局合作,按照五年修编、每年发布年度报告的模式,持续推进《上海手册》编写工作,并在世界城市论坛、联合国人居大会等国际平台,通过相关边会和主题展览进行发布及推广,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贡献实践经验与专业知识。

上海手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案例汇编,而是一部对全球城市发展具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的实用指南。手册汇集了上海世博会精神遗产和全球城市发展最佳实践案例,从经济建设、社会公平、文化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对各类别的城市应当如何发展给出了具体建议,也为城市化进程中的各国城市吸收世博先进成果、创新城市发展模式起到了借鉴作用。不仅如此,《上海手册》也是城市研究与参考的工具书,手册突出了长远规划的重大意义,并推荐使用回溯预测、绩效评估等研究方法。城市最佳实践区作为世博会150多年历史上的首创,集中了全球代表性城市为提高城市生活质量所推行的具有创新意义和推广价值的各种实践方案和实例,这些实例得到了全球的公认。《上海手册》延续了这一模式,并进一步深化,使主题更鲜明,内容更丰富,它精选了实践性强的案例,对城市发展与实践具有普遍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2020《上海手册年度报告》是该手册正式发布的第六版,以“提升社区和城市品质”为主线,诠释如何通过城市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改善社区治理、增加社会温度、优化生态环境、增强城市韧性,从而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将开展《上海手册》五年一度的综合报告修编工作,努力为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添砖加瓦。

同时,为在中国乃至于全球层面,不断推动中国在世界城市化进程发挥引领作用,自2014年10月31日上海举办首届城市日全球主场活动以来,上海积极参与组织城市日活动,与联合国人居署、住建部和主场城市共同主办每年城市日全球主场活动,策划确定城市日年度主题,先后在米兰、基多、利物浦和叶卡捷琳堡等城市举办了全球主场活动,在厦门、徐州、唐山等地举办了中国主场活动。上海在城市日年度主题中融入中国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与主张,以期对联合国新的城市发展议程和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路径形成积极影响。2014-2019年的主题分别为“城市转型与发展”、“城市设计,共创宜居”、“共建城市、共享发展”、“城市治理、开放创新”、“生态城市、绿色发展”、“城市转型、创新发展”。2020年度主题为“提升社区和城市品质”(Valuing Our Communities and Cities),回应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新城市议程》对建设“可持续城市和社区”的呼吁。近年来,上海为起点,每年还创设了“全球城市论坛”、“世界城市日-上海论坛”、“上海国际城市与建筑博览会”三大主题活动,和“世界城市公益定向赛”、“城市生活青年说”、“健康城市论坛”等数十个城市日系列活动,在主题演绎、形式选择和社会参与等方面不断创新和提升。

经市政府批准,上海世界城市日事务协调中心自2014年起设立承担城市日日常工作和国内外活动的具体实施。经过5年多的探索,上海与各方紧密合作,逐渐形成了较为有效的运作模式,并将进一步完善。时间上,形成了“365+30+1”模式,即城市日工作及系列活动贯穿全年365天,在“城市10月”30天里集中开展各项活动,并在10月31日城市日前后达到高潮;形式上,正在打造包括上海奖(即“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上海指数(即“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指数”)、《上海手册》、论坛活动等多个城市日知名品牌,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社会推广活动,扩大城市日的知晓率、影响力、参与度;内涵上,以城市可持续发展和《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内容为主线,通过国际平台展现各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最佳案例,宣传中国在新型城镇化建设领域取得的成就,推广上海城市建设和城市治理的成果与经验。

今年,上海将继续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进一步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包括加快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完善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筑牢城市安全防线等,扎实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相信上海的这些城市治理成就,定能在世界城市日这一国际平台上为全球提供上海样本,扩大上海城市影响力。

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桥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的城镇化历程,城镇化改变了延续几千年以农业为主的生活方式,城镇人口从1.7亿增加到8.4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近百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何向全球展示中国新型城镇化成就,讲好中国城市治理故事?“世界城市日”就是这样一个宣传平台。首先,“世界城市日”的申设,本身就向全世界展现出一个爱好和平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选择“世界城市日”这个切入口有所作为,体现了中国政府对于本国和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城镇化问题的关注。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也将利用“世界城市日”这个国际传播平台来传播中国在城市建设与治理方面的态度和立场。借助这个平台,中国能够让世界其它城市了解中国城市化的现状与发展前景,了解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成就,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示范,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国际范围内的地位和影响,增强中国在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话语权。这是一次讲述中国城市治理故事的重大机遇,也是在国际舞台表达中国重视并认真参与推进世界和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诚意的良机。近年来,中国在城市建设上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好的案例,有许多创新发展的经验和模式,都可借此有利时机,让“青山绿水”、“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绣花式精细管理”等重要发展理念,参与国际交流,联袂走向世界。

对国际社会而言,如何有效地对城市进行治理,发达国家已经通过自身实践探索出了很多成功经验,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亟需一个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共同探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棘手问题,学习其它国家治理城市的先进经验。“世界城市日”的申设,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框架下,城市是全球竞争中的基本空间单元,随着新兴发展中国家快速进入城市化时代,许多重要经济、社会和文化事务的协调与解决已从国家和区域层面深入到城市层面。在当前以及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城市大多属于发展中国家。借助“世界城市日”的交流平台,在每年的城市日主场活动、“全球城市论坛”等一系列主题活动中,国际社会可以对各个领域涉及城市问题的资源进行综合、整合与提升,中国可以与不同类型的国家深入探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挑战,借此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和城市的成功经验,为当代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探寻科学、和谐的建设之路,为我们积极应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困难和挑战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创新的动力;而发达国家也可以此为契机与发展中国家共同实践解决方案,共同促进全球城市乃至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世界城市日”平台,中国还能加强与联合国人居署等国际组织合作,共同发挥更积极的作用。联合国人居署自成立以来肩负两大任务,一是改善贫民的住居条件,二是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日”恰好对应了人居署的两大任务之一。借此机会,中国将努力同联合国人居署在全球范围内合作构建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高级协商机制,以便对涉及城市问题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与提升,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对接,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尤其是在当前国际形势下,通过“世界城市日”这一中立的国际合作平台,在与各国城市管理者的沟通交流中,与各国政府的友好交往中,我国将进一步在联合国城市可持续发展事业的旗帜下开展城市外交和公共外交,而这将成为中国总体外交的有力补充,有助于增进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为改善国际形势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积极作用。

此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于今年7月在沪签署《共建超大城市精细化建设和治理中国典范合作框架协议》。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指出,要通过部市合作,精心培育、共同用好世界城市日这个重要平台,不断提升其国际影响力,更好把握城市治理的时代脉搏,讲好城市治理的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城市的人民性、治理的有效性、制度的优越性。根据协议,双方将聚焦城市治理体系、住房制度、城市建设体制机制等方面14项具体工作,以世界城市日为平台,通过部市合作,推动城市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上海智慧、上海样本,为世界超大城市建设和治理提供中国经验、中国方案。

分享城市善治经验的全球平台

今年的世界城市日主题为“提升社区和城市品质”。当前的疫情深切改变了全球的城市生活现状,同时我们也珍视疫情期间体现出的“社区价值”和“高品质城市治理”在保持城市运转、保护居民安全以及维持经济活动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首先,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和水平,重视社区价值,是现代城市从单一型“工业城市”或“消费城市”向全面发展的“社会城市”转型之必然,当市政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市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城市公共文化出现繁荣景象,能否出现普遍的高品质社区生活以实现人的充分发展,就会成为城市建设中最具首位度的时代诉求。其次,城市品质和城市能级,是未来城市竞争的着眼点,特别是对于新一代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问题,高端制造业、服务业的“落地”问题和中心城市营商环境等,全球各主要城市都在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上海作为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自身发展目标的中国超大城市,在发挥中国代表型城市的全球影响力同时,也在学习各主要全球城市的提升城市品质与城市能级的有益经验。

而“世界城市日”平台,正是促成世界各国城市在全球层面分享、研习和检讨城市治理各个层面经验得失的可贵空间,因城市发展议题的延展性而极具生命力。同时,当下的全人类还必须面临这样一个严峻事实,只要有任何一座城市没有控制好社区传播,人类就有走不出疫情阴霾的可能。当然,疫情总会过去,但提升公共卫生领域的社区和城市品质永远在路上,在这个领域“世界城市日”有充分的全球意义,通过这一平台分享世界各国城市好的做法从而达致全球范围的城市善治,亦是平台的“初心”内涵。

我们还应充分认识到,“世界城市日”平台在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联合国“人居三”大会通过的《新城市议程》和当下到2030年的“行动十年”等工作上发挥的作用和潜力。确实,城市生活包罗万象,但正是这种包容性,使得联合国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所规范的17个目标都能在世界城市日平台上找到抓手。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实现这些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全球各级各类城市或社群“坚持合作与务实的态度,以一种可持续的方式来提高我们以及后代的生活”。联合国要求会员国们将本国的发展重点与全世界面临的环境挑战结合起来,城市特别是大型城市的响应在这一影响未来全人类命运的“交响曲”中必须扮演“首席小提琴”的角色。从全球城市发展角度,上海也正在城市治理方面以领风气之先的姿态积极实践,包括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探索超大城市治理模式、建设人民城市等。上海世界城市日事务协调中心的工作,也直接服务于上海的城市发展本身,并致力于向全世界提供上海样本,以便于各国城市携手应对挑战。

展望未来,全球范围的人类生活城市化是不可阻挡、不可逆转的时代大势。在加速城市化的进程中,我们一方面在享有城市生活的便利,另一方面各类城市治理领域的新老问题一定会层出不穷。城市既是点亮人类文明夜空一座座灯塔,也是贫富差距、社会隔离、环境污染以及文化冲突的真切场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各类城市问题还有可能被不断放大。在这样的挑战下,未来,世界城市日平台的意义既是“雪中送炭”,也是“锦上添花”。现代城市发展的规律摆在那里,我们要思考如何稳妥安排数百万上千万市民的生产生活并创造更多发展空间,同时需要解决城市运行中的种种问题。通过“世界城市日”平台,我们才能站在一个全世界的高度,回到全人类城市生活的场景,使城市善治的经验实现即时分享、互联互通和全面无阻。

初审 / 编校 / 责任编辑 / 杨静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