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季 | Embark on a New Journey: 2017级上外新生入校报到
延时摄影 / 唐志明
西索新篇,由你书写。2017年9月11日,来自世界各地的1570名本科生和1266名研究生来到上海外国语大学,踏上人生新的征程。
校园主干道两侧印有中英双语校训和办学理念的道旗,用上外蓝的独特视觉形象,迎接 2017 级新生们的到来。“Embark on a New Journey @ SISU”是本次上外迎新季的标语,寄托着对每一位即将在上外校园书写未来的西索儿(SISUer)的美好祝愿。
迎新现场:独具匠心 更添归属感
伴着蒙蒙的秋雨,不到早晨七点半上外松江校区图文西厅门口就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为确保新生办理报到手续秩序,学校在高峰时段采取分批次进入和人流量控制管理,派专人在入口处控制每批次办理手续的人数,有效提高了报到现场的办事效率。
在迎新现场,除了报到材料之外,各个院系都为新生准备了专属的纪念品和入学教育装备,从书签、院徽、明信片、手袋、T恤等,独具匠心,各具特色。不少院系还推出了详细生动的新生指南系列手册,为2017级新生提供指导。
在迎新工作间隙,校领导姜锋、李岩松、王静、周承、林学雷等在迎新现场,欢迎新生和家长,慰问迎新工作人员,并走访部分院系查看开学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举办“时光邮局,寄给未来”活动,特别为上外制作了三千份《手绘上外》地图和明信片礼包。地图上有学校的建筑、历史和办学理念等介绍,除兼具实用性以外,还给新生带来了浓浓的归属感。每一位取走礼包的新生都直呼“暖心”。
此外,2017级新生可以申领到印有上外校徽和多语种特色图案的中国工商银行借记卡,不仅在校期间为学生缴纳学杂费和各类奖学金以及国家补贴提供便利,更是为上外学子精心定制的一份“回忆杀”的礼物。
制度改革:本科生研究生报到日首次统一
与以往不同的是,由于学校今年起全面落实研究生教育二级管理体制,将学生管理权限下放到各个院系,因此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迎新工作首次统一在所在院系完成。今天上午为本科生报到,下午进行研究生报到。
二级管理体制的实施,对研究生来说,有了更清晰的院系定位,让他们在上外更有归属感。同时,同院系本科生与研究生的交流机会也将更多,能够更深入地展开专业交流和探讨,也有利于填补学生管理中的“断层”。
此外,记者在现场看到,今年有两个新设立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种专业首次迎来新生,分别是波兰语和哈萨克语,都在俄语系。这是上外在对接国家战略,着力培养关键语言人才的缩影。
近年来,上外在办学理念中提出培养“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造就能够参与全球事务的通才和通晓国别区域与领域的专才,致力于建设“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具有鲜明特色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
作为上外落实“多语种+”办学战略的重要举措,上外卓越学院在现有多语种翻译人才实验班、多语种国别区域人才实验班的基础上,今年又推出多语种国际组织人才实验班,即将面向全校新生选拔招生。
语言魅力:这是我们选择上外的理由
图文大厅内,有三名说着藏语的学生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同是19岁的巴拉和顿珠都来自西藏自治区。陪同他们前来的,是今年考入上海另一所高校的高中同班同学。他们说,上外是他们从初中以来就魂牵梦绕的象牙塔,怀着对外语学习的热情,希望将来能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锻炼自己的专业能力。
在本科新生中,年龄最小的女生和男生分别是来自金融学专业的王雪琪(02年)和来自波斯语专业的陈旭(00年)。作为上外东方语学院的新生,陈旭说自己能来上外是“运气好”,但上外是他读高中以来就树立的奋斗目标。相信在他的这份好运里,必然还有努力和坚持。
一位名叫金海洋的研究生新生向记者表示,他是一位理科转文科,而且专业跨度较大的学生。他本科时学习的专业是土木工程,而在上外就读的专业是外交学。他说自己专业选择跨度大的原因,就是出于对语言纯粹的热爱和对上外这所外语高等学府的憧憬。
据了解,今年上外英语学院研究生新生的人数比本科新生还要多出20人。研究生留学生大多录取在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共有66人,占总体留学生人数的三分之二。而东方语学院的男生人数比例依然居上外最高。
首场讲座:“如果我又成为一名新生”
就在报到日当天,香港城市大学原校长张信刚教授做客上外思索讲坛第233讲,为新生带来了一堂题为“如果我又成为一名新生”的讲座。张信刚教授是世界著名生物医学工程专家,同时也是一位颇具人文情怀的教育家和学者。他的《大中东行纪》一书,展现出他对不同文明碰撞与对话的深刻见解。
讲座中,张教授通过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案例,与上外新生分享了他有关教育的真谛、语言与多元文化的思考。在最后的提问环节时,他特别强调了信息与知识的差别,并勉励上外新生唯有将信息内化为知识结构,才能够真正获得智慧的创获。
初审 / 编校 / 责任编辑 / 顾忆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