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好医生走出去 好技术引进来
2010年入学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5年制本科生赵扬还未毕业就已经拿到了比利时列日大学生命科学硕士学位。而她的学长,08级临床医学8年制法文班的在读博士杨溢本月即将飞往法国成为一名住院医师。上海交大医学院中法医学教育合作交流迎来第35个年头,昨日,记者在“2015第三届国际法语医学研讨会”上获悉,经过多年努力,越来越多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引入中国临床医学,也有越来越多中国医科生得以“走出去”,在法国执医,与法国医生享有一样的处方权和待遇。
中国博士法国当医生
杨溢是近几年交大医学院法文班学生的一个缩影。在国际化的办学条件下,学医再加学语言的辛苦换来的是更大的收获。杨溢大三时在上海完成了一年的研究课程,通过法国教授的答辩拿到了巴黎五大硕士一年级的结业证书,有了这个基础,他成功申请到巴黎五大和巴黎高科联合办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完成了硕士课程,并回国继续攻读博士。下周,杨溢将赴法国,进行一年心血管外科住院医师的工作和学习。
1999年来,交大医学院共有260名学生考取法国住院医师,100名青年医生获得法国进修奖学金,38名学生获得法国生命科学硕士学位,加上见习、轮训和护士进修,前往法国学习进修的累计约700多人。同时,法国派出到交大医学院及附属医院实习和见习的医生也有200名,短期授课教授达250人(次)。
输送人才也引进技术
作为当时上海第二医科大学6年制法文班的第一届学生,瑞金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微创外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郑民华毕业后在法国当了6年的外科医生。在那段时光里,他见证了腹腔镜外科技术的起步与发展。后来,他又成为第一位将成熟腹腔镜技术带入上海的外科医生。
交大医学院的法语教育历史可以追溯到其前身震旦大学医学院。老校长王振义院士精通法语。1964年中法建交时,王振义在当时的医学院开授法语课,在上世纪80年代医疗系初设法文班时,也是教学主力。“中法医学教育的合作交流为两国都做出了贡献,有先进的技术引入中国,也为法国输送了人才,中法医学合作也出了不少世界领先的成果。”王院士说,除了技术,法国人的医学思维也值得学习,他们长于哲学,崇尚多元文化,“在病人面前,法国医生会更多依靠人的思想而不是器械,这样的医学思维和人文关怀优于很多国家。”
来源:《新民晚报》 2015.10.20 第A07版 上海新闻
原文: 好医生走出去 好技术引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