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从经史子集中汲取道德修养 

22.09.2014  15:22

  【主持人】

  阿竹 

  【嘉宾】

   钱谷融  

  文艺理论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赵丽宏  

  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

   过传忠  

  语文特级教师

  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者协会原副会长

  主持人的话

  纵观见诸媒体的新闻,我们会发现一个奇怪现象:很多犯罪的人,都有着高学历和高智商,他们受过优质的教育,却缘何做出荒唐事?此中原因复杂。

  有人说:法律意识普遍淡薄——高学历不等于高能力;有人说,道德教育缺失——高学历不等于高素质;也有人说,社会压力难疏导——高学历不等于良好的心理素质。美学家蒋勋则有与众不同的论断: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过去的知识分子有一种叫做‘风范’的东西,那是因为他们爱好读古书,使得他们对于人性有一种道德上的相信。

  读古书,对于中国人的成长究竟意味着什么?一个没有受过传统文化浸淫的人会有怎样的缺失?我们又该怎样为孩子选择经典作品?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经史子集”对于个人成长以及道德养成潜移默化的作用——

  A  传统经典影响我的人生态度

  主持人:钱老,您今年已有95岁高龄。您曾说,在您一生的阅读经验里,《三国演义》是对您影响比较大的一本书。第一次读它是多大年纪?

  钱谷融:我第一次读《三国演义》是在小学五年级前后。在这以前,我也读过一些文学作品,如郑振铎翻译的泰戈尔的诗篇,叶绍钧写的童话等等。虽然也觉得喜欢,但看过也就算了。读《三国演义》,拿上手就有点放不下,真可以说是废寝忘食。所以经常受到家里大人的责骂。也正是在读过《三国演义》以后,我才对小说发生了莫大的兴趣。

  首先,它给我的一个明显的好处,就是使我初步学会了写作浅近的文言文。现在的中学语文课本中都选有相当数量的文言文,但学生如果只依靠语文课本,那么即使读到初中毕业,恐怕也不一定能够写作浅近的文言文,甚至也不一定能够读懂唐宋以后的文言散文。单就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文言文的能力这一点来说,恐怕把语文课本中的所有文言文加在一起,也及不上一部《三国演义》的作用。

  但《三国演义》之所以吸引我,主要当然不是因为它的文字。它之所以吸引我,是因为里面有许许多多或可爱或可恨的十分有趣的人物;是因为里面充满着许多紧张而又生动的故事情节。它所给予我的最大的影响,主要也是在于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这方面。

  主持人:《三国演义》中哪个人物给您印象最深,他又是如何影响了您的人生态度?

  钱谷融:我喜欢诸葛亮,他后来做了蜀汉丞相,但我敬慕、钦羡的是高卧隆中时的草野隐士诸葛亮。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三顾茅庐那一大段,把诸葛亮不求闻达的高远襟怀,野云孤鹤般的雅人深致,写得形神俱足、气貌毕肖,充满了动人的魅力。那时,我在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时,也常带着自豪的感情说自己是“山野散人”。这恐怕只能归功于《三国演义》中这一段写得实在太迷人了的缘故。后来知道了诸葛亮有“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名言,我心目中最初形成的诸葛亮的形象就益发鲜明高大起来。这就种下了我此后遗落世事、看淡名利的个性。

  B  好作品的感染力会熔铸进人的品性和人格

  主持人:好的文学艺术作品,对人的品性、成长有怎样的作用?您认为,今天的作家与留下经典的古代文人相比,主要的差异在哪儿?

  钱谷融:真正的文学艺术作品,都有一种强大的感染力量,能够使你情不自禁、不由自主地产生出好恶爱憎的感情。这种感情,直通你的心灵,深入你的骨髓,将熔铸到你的整个品性和人格中去,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在你今后的处世行事中都会发生作用。 

  遗憾的是,最近一百年来,从世界范围来说,作家们的思想和技巧虽然日新月异,时显奇彩,可是在他们的作品中却少有丰厚的情致和浓郁的诗意。那令人憧憬,惹人向往,永远使人类的灵魂无限渴望的美,更是日见杳如了。我觉得,今天的作家似乎理智远胜于感情,好像他们更多的是在用他们的头脑而不是用他们的整个心灵写作。

  文学的本质,我觉得是诗。在文学作品中,无论感情还是思想,都应该蕴涵诗意。诗是思想感情的结晶,不仅仅是感情里面包含着思想,思想里面也包含着感情。思想与感情在文学里是不能分拆的。如果分得出这个是思想,这个是感情,那就不是文学作品。在一个真正的作家身上,思想的力量与感情的力量是凝为一体的,一个的强大只会增加另一个的力度,而不会相反使另一个削弱。

  C  现代中国人仍需有汉唐气象、魏晋风度

  主持人:您曾在本报“夜光杯”开设专栏,分享您读古诗的感受,您的视角、对作品的解读,与我们在课堂上听到的不同。今天的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方式阅读这些古人留下的经典作品?

  赵丽宏:我以“玉屑集”为栏名,写了两年专栏,一百多篇文章,内容都和读中国古典诗词有关。写这个专栏,是追溯我从小以来诵读中国古诗的记忆。小时候,曾经背诵过很多唐诗宋词,那种背诵,并无功利的目的,只是觉得古人留下的这些文字节奏优美,词语典雅,意境丰繁,情感深邃,诵读这些文字,是享受,是陶醉,很多美妙的句子,铭刻在记忆中,至死也不会忘却。很多古诗词所表达的意境,成为我情感和思想积累的一部分,它们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丰富了我。写“玉屑集”,其实也是我向中国古典诗词致敬,是向先人的智慧和才情致敬。我没有什么经验可以介绍,因为这件事,每个人都可以做,一卷在握,读之,诵之,背之,只要能体会并感受到这些文字的魅力,便能心领神会,使之成为自己记忆库藏中的珍宝。

  主持人:抛开考学等功利目的,在幼年时就能够阅读、背诵古代经典作品,对于一个生命的成长,人格的塑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赵丽宏:从小有这样的阅读背诵的经验,并且让那些睿智的思绪和美妙的文字融汇于心,使之成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语言习惯的一部分,那么,你便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有中国气韵和风度的知识分子。

  真正的中国知识分子,不应该言必称希腊,典必引罗马。有人以为不在自己的言谈中嵌几句外语,好像就有失水准。作为一个中国人,你的言论之中,如果有春秋智慧,有汉唐气象,有魏晋风度,有唐诗宋词元曲的文采,能融古而通今,那才会令世人起敬而神往。当然,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诵读,一定只是阅读积累中的一部分,但是,这部分不可或缺。

  D  古典作品阅读必须避糟粕选精华

  主持人:古代的经典作品中,有深邃的哲理,有充满雅趣的生活情境,这些对于今天快节奏的工作、生活着的中国人,有怎样的意义?

  赵丽宏:那些优秀的古典诗文,为何能历经千百年而魅力不减,生命力不衰,道理很简单,因为这些文字中,蕴藏着真理和智慧,表现了对生命和自然的思索和热爱,还有那些浪漫情怀和奇丽的想象,所有这一切,都不会因为时过境迁而失去它们的价值和意义。今人和古人,在很多方面是心灵相通的,岁月流转,世事沧桑,没有改变人心深处的向往。这些文字却始终让人读而心动,读而心静,读而深思。手握着手机步履匆匆的现代人,如果能静下心来,读一点古人留下的美妙的诗文,也许会活得更优雅,更洒脱,更有诗意。

  主持人:有一些家长将孩子送到一些现代“私塾”,那些“私塾”中,以教授孩子读经的方式让孩子学习国学,对于这种方式,有人提出了质疑。我们在让孩子了解、学习中国古典作品的时候,要有怎样的选择?您会推荐哪些作品?

  赵丽宏:对这样的现代“私塾”,我不太了解。曾在电视中看到类似的情境,让孩子们穿上古装,在复古的环境中读《三字经》《弟子规》《女儿经》之类的古书。我的感觉是造作、滑稽,甚至荒唐。现代的孩子,没有必要回到古代的“私塾”中去读经,那会让他们心生厌烦,再有趣的文字,被逼着背读,也会变得狰狞可怕。孩子们完全可以用现代的方式来诵读经典,可以读书,可以听录音,也可以在网上阅读,随意随心,只要接触的是真正的经典,只要能读到心里去。我有一位朋友,是大学教授,他用巴掌大的纸,亲手抄录了一百多首唐诗,每纸一首,让他三岁的孙子读。三岁的孩子识字不多,把这一百多张抄着唐诗的小纸片当玩物,边玩边读,没有花多少时间,居然能熟读背诵这一百多首诗。

  孩子们读什么古典作品好?我以为不能不加选择,必须避糟粕,选精华。我无法开列完整的书单,推荐几本:《唐诗三百首》《宋词选》《元曲精选》《古文观止》《历代小品大观》。

    中国古典诗文凝聚道德精神

  主持人:作为教师,您怎么看中国古代经典作品对一个人的道德养成所带来的影响?

  过传忠:我真正接触古典文学作品是在进了大学中文系以后。现在,有很多人在读古诗文经典时带有比较多的功利的目的,我当时是首先被那些作品本身的魅力感染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14个字把杭州西湖之美,写得如此美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等诗句,用精炼的语言,表达着诗人深刻的思考。这些中国古代的经典作品,深深吸引着我,开始是读一首首短诗,后来是长诗、散文。当时我与爱人已经开始恋爱,我们一起背诵《长恨歌》,获得了很大的精神享受。

  这些经典诗文读得多了,会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待人处事的时候,你会感动,感到就应该是这样的。对我影响最大的是苏东坡,他一生坎坷,却一生豁达。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能够感受到他的胸怀那样的开阔。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也是我十分喜爱,字里行间透露出他洒脱的人生态度。我觉得这些人,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的作品里反映出中国知识分子不同流合污,面对坎坷、贫困的境遇,依然能够不突破底线,保持操守的人生态度。他们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胸怀,也有在困苦境遇中“悠然见南山”的从容。他们的这些作品在创作时是没有功利色彩的--没有人为他们的作品付版税,这些诗文里描述的内容是他们的人生际遇,映照出他们的精神世界。我曾对学生说,读中国的诗文,是为了做中国人,中国的古典诗文凝聚了中国精神,我们的英雄都能写出一手好诗。爱国诗人文天祥的诗句“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很多人都熟悉的,而更打动我的是这首诗的开头那句“辛苦遭逢起一经”。“”就是指的经籍,文天祥的个人际遇,他的爱国情操,都是源自那些作品塑造的高尚人格。而另一位英雄人物林则徐,被贬官到新疆后,以待罪之身,在新疆兴办水利,他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怎能不让人感慨、感动?这些作品应该得到更大的普及,让它们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渗透到孩子们的成长中。

  结束语 中国古代经典作品中有华夏民族传承千百年的精髓,它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也是一个中国人具备健全人格的必要条件。经史子集不仅能提高我们的人文素质,更能从中汲取道德修养。 阅读原文

来源| 新民晚报  编辑| 戴勇